健康科普
中医针灸助力中风后遗症康复
时间:2023-09-15 09:49:45 来源: 浏览量: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两大类型,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头号杀手”。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中风患者约200万,其中约70%-80%的幸存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偏瘫、言语障碍、吞咽困难、认知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家庭负担。尽管现代医学在中风的急性期救治和康复治疗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中风后遗症的康复仍面临诸多挑战,患者的功能恢复往往不尽如人意,这不仅给患者和家属带来沉重的身心创伤,也给社会和医疗保障体系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一、中医针灸改善中风后遗症的作用机制
1.促进神经可塑性:有研究发现,针刺足三里、百会等穴位,可以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等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促进损伤脑组织的轴突再生和突触重建,加速神经功能的重塑和恢复。
2.改善脑血流灌注:针刺人中、内关等穴位,可以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缺血缺氧脑组织的微循环灌注,为神经功能恢复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量基础。
3.抑制炎症反应:中风后脑组织往往存在炎症反应,加重继发性脑损伤。针刺可以下调TNF-α、IL-6等炎症因子的表达,减轻脑水肿和脑组织损伤,为功能康复创造有利条件。
4.调节神经递质:针刺可以调节多巴胺、5-羟色胺、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改善中风后的情绪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
5.改善肌张力:偏瘫患者往往伴有痉挛、肌张力增高等症状,针刺曲池、合谷等穴位可以抑制γ-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
二、中医针灸在中风后遗症康复中的临床应用
1.运动功能障碍:对于偏瘫、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可选取足三里、解溪、环跳、阳陵泉等穴位,配合电针、温针等手法,每次30分钟,每周3-5次,疗程为4-8周。临床研究表明,针灸疗法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协调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优于单纯的康复训练。
2.感觉功能障碍:对于感觉障碍、疼痛患者,可选取血海、阿是穴、八邪等穴位,配合皮内针、梅花针等手法,每次20-30分钟,每周3-5次,疗程为2-4周。有研究发现,针灸疗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感觉障碍症状,缓解肩手综合征、中心性疼痛等不适。
3.言语功能障碍:对于失语、构音障碍患者,可选取廉泉、金津、玉液等穴位,配合舌三针、吞咽训练等方法,每次20-30分钟,每周3-5次,疗程为4-8周。有研究表明,针灸联合言语训练可显著提高失语患者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改善构音和吞咽功能。
4.认知功能障碍:对于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患者,可选取四神聪、百会、印堂等穴位,配合耳穴压豆、音乐疗法等,每次30分钟,每周3-5次,疗程为8-12周。有研究发现,针灸可改善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记忆力、执行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5.心理情志障碍:中风后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针刺内关、神门、三阴交等穴位,可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满意度。
三、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注意事项
1.辨证施治:中风后遗症病情复杂,临床表现多样,需要根据患者的中医证型、功能缺损程度等进行辨证论治、因人而异。
2.循序渐进:针灸疗程需要循序渐进,针对不同恢复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如急性期以调气通络为主,恢复期以补益肝肾、益气养血为主。
总之,中风后遗症是困扰患者、家庭和社会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康复治疗任重而道远。中医针灸以其简便、经济、见效快等特点,在改善患者运动、感觉、语言、认知等多个功能障碍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但针灸毕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还需要与其他康复手段优势互补、综合治疗,同时还需要患者家属树立积极乐观的康复理念,调整心态、持之以恒。
一、中医针灸改善中风后遗症的作用机制
1.促进神经可塑性:有研究发现,针刺足三里、百会等穴位,可以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等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促进损伤脑组织的轴突再生和突触重建,加速神经功能的重塑和恢复。
2.改善脑血流灌注:针刺人中、内关等穴位,可以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缺血缺氧脑组织的微循环灌注,为神经功能恢复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量基础。
3.抑制炎症反应:中风后脑组织往往存在炎症反应,加重继发性脑损伤。针刺可以下调TNF-α、IL-6等炎症因子的表达,减轻脑水肿和脑组织损伤,为功能康复创造有利条件。
4.调节神经递质:针刺可以调节多巴胺、5-羟色胺、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改善中风后的情绪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
5.改善肌张力:偏瘫患者往往伴有痉挛、肌张力增高等症状,针刺曲池、合谷等穴位可以抑制γ-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
二、中医针灸在中风后遗症康复中的临床应用
1.运动功能障碍:对于偏瘫、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可选取足三里、解溪、环跳、阳陵泉等穴位,配合电针、温针等手法,每次30分钟,每周3-5次,疗程为4-8周。临床研究表明,针灸疗法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协调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优于单纯的康复训练。
2.感觉功能障碍:对于感觉障碍、疼痛患者,可选取血海、阿是穴、八邪等穴位,配合皮内针、梅花针等手法,每次20-30分钟,每周3-5次,疗程为2-4周。有研究发现,针灸疗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感觉障碍症状,缓解肩手综合征、中心性疼痛等不适。
3.言语功能障碍:对于失语、构音障碍患者,可选取廉泉、金津、玉液等穴位,配合舌三针、吞咽训练等方法,每次20-30分钟,每周3-5次,疗程为4-8周。有研究表明,针灸联合言语训练可显著提高失语患者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改善构音和吞咽功能。
4.认知功能障碍:对于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患者,可选取四神聪、百会、印堂等穴位,配合耳穴压豆、音乐疗法等,每次30分钟,每周3-5次,疗程为8-12周。有研究发现,针灸可改善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记忆力、执行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5.心理情志障碍:中风后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针刺内关、神门、三阴交等穴位,可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满意度。
三、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注意事项
1.辨证施治:中风后遗症病情复杂,临床表现多样,需要根据患者的中医证型、功能缺损程度等进行辨证论治、因人而异。
2.循序渐进:针灸疗程需要循序渐进,针对不同恢复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如急性期以调气通络为主,恢复期以补益肝肾、益气养血为主。
总之,中风后遗症是困扰患者、家庭和社会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康复治疗任重而道远。中医针灸以其简便、经济、见效快等特点,在改善患者运动、感觉、语言、认知等多个功能障碍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但针灸毕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还需要与其他康复手段优势互补、综合治疗,同时还需要患者家属树立积极乐观的康复理念,调整心态、持之以恒。
牛世超/定州市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