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颅内动脉瘤筛查与防范指南
时间:2024-07-15 09:52:02 来源: 浏览量:
颅内动脉瘤是指发生在颅内动脉血管壁上的局限性囊状或梭状扩张,多由先天动脉发育不良或后天动脉壁损伤、炎症等因素导致,好发于前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等处,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据统计,颅内动脉瘤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2%-5%,每年新发病例约10-20/10万,其中约80%的患者在动脉瘤破裂出血时才被确诊,而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死率高达40%-50%,幸存者中约50%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颅内动脉瘤筛查和防范的策略。
一.颅内动脉瘤高危人群的筛查
1. 遗传性出血性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10%,主要包括家族性动脉瘤、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等。对于有两名以上一级亲属患有动脉瘤,或有一级亲属发生过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个体,应从青少年时期开始筛查,每5-10年行一次CTA、MRA等无创检查,如发现可疑病灶,可进一步行DSA明确诊断。对于确诊为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的患者,应从20岁开始每2-5年筛查一次,因其发生颅内动脉瘤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5-10倍。
2. 结缔组织病:如Marfan综合征、Ehlers-Danlos综合征等,由于结缔组织代谢缺陷,动脉壁弹性纤维减少,极易发生动脉瘤。对于确诊患者,建议每1-2年行一次CTA、MRA筛查。
3. 颅内动静脉畸形(AVM):AVM与动脉瘤往往并存,相互影响。对于确诊为颅内AVM的患者,建议每1-2年行一次DSA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合并的动脉瘤。
4. 高血压、吸烟等危险因素:尽管高血压、吸烟与动脉瘤发生、生长、破裂的关系尚存在争议,但大多数研究认为二者是动脉瘤的危险因素。因此,对于长期高血压、大量吸烟的个体,尤其合并有头痛、视力下降等症状者,可考虑行CTA、MRA排查颅内动脉瘤。
二、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筛查策略
1. CT血管造影(CTA):CTA是目前筛查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无创影像学方法,特别适用于SAH患者动脉瘤破裂源的快速识别。CTA具有扫描时间短、图像直观、空间分辨率高等优点,能较准确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但对直径<3mm的小动脉瘤和血管痉挛、重叠部位的动脉瘤,显示效果欠佳。
2. MR血管造影(MRA):MRA是另一种重要的无创筛查方法,无辐射、对比剂相关风险,特别适用于青少年、孕妇等特殊人群。MRA能较好地显示动脉瘤与周围血管、脑组织的关系,但空间分辨率不及CTA,对直径<5mm的动脉瘤易漏诊。
3.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空间、时间分辨率最高,能准确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与母血管的关系等,是制定手术方案的依据。但DSA属有创检查,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脑梗塞、穿刺部位出血等,不宜作为首选筛查手段。
4. 联合应用: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CTA、MRA、DSA的联合应用,扬长避短,CTA可作为首选筛查和急诊检查手段,MRA更适用于青少年、孕妇等特殊人群或动态随访,DSA主要用于术前评估、手术计划的制定。
三、颅内动脉瘤的预防措施
1. 控制危险因素:积极控制高血压、戒烟限酒、降低胆固醇,适度运动,保持健康体重,这些措施不仅能降低动脉瘤的发生风险,还能减缓动脉瘤的生长,降低破裂出血风险。
2. 规律随访:对于高危人群和已确诊的无症状动脉瘤患者,应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严格的影像学随访计划,每1-2年复查一次,动态评估动脉瘤的变化,把握手术时机。
总之,颅内动脉瘤尽管是一种隐匿性很强的疾病,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但通过遗传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影像学的无创检测、危险因素的积极干预、规律的随访复查,完全可以做到动脉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防范,最大限度降低动脉瘤并发症的发生,挽救患者的生命。让我们携手努力,用科学的武器战胜这一“沉默的杀手”,用爱心的关怀温暖每一位动脉瘤患者,让更多家庭免于动脉瘤破裂的痛苦!
一.颅内动脉瘤高危人群的筛查
1. 遗传性出血性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10%,主要包括家族性动脉瘤、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等。对于有两名以上一级亲属患有动脉瘤,或有一级亲属发生过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个体,应从青少年时期开始筛查,每5-10年行一次CTA、MRA等无创检查,如发现可疑病灶,可进一步行DSA明确诊断。对于确诊为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的患者,应从20岁开始每2-5年筛查一次,因其发生颅内动脉瘤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5-10倍。
2. 结缔组织病:如Marfan综合征、Ehlers-Danlos综合征等,由于结缔组织代谢缺陷,动脉壁弹性纤维减少,极易发生动脉瘤。对于确诊患者,建议每1-2年行一次CTA、MRA筛查。
3. 颅内动静脉畸形(AVM):AVM与动脉瘤往往并存,相互影响。对于确诊为颅内AVM的患者,建议每1-2年行一次DSA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合并的动脉瘤。
4. 高血压、吸烟等危险因素:尽管高血压、吸烟与动脉瘤发生、生长、破裂的关系尚存在争议,但大多数研究认为二者是动脉瘤的危险因素。因此,对于长期高血压、大量吸烟的个体,尤其合并有头痛、视力下降等症状者,可考虑行CTA、MRA排查颅内动脉瘤。
二、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筛查策略
1. CT血管造影(CTA):CTA是目前筛查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无创影像学方法,特别适用于SAH患者动脉瘤破裂源的快速识别。CTA具有扫描时间短、图像直观、空间分辨率高等优点,能较准确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但对直径<3mm的小动脉瘤和血管痉挛、重叠部位的动脉瘤,显示效果欠佳。
2. MR血管造影(MRA):MRA是另一种重要的无创筛查方法,无辐射、对比剂相关风险,特别适用于青少年、孕妇等特殊人群。MRA能较好地显示动脉瘤与周围血管、脑组织的关系,但空间分辨率不及CTA,对直径<5mm的动脉瘤易漏诊。
3.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空间、时间分辨率最高,能准确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与母血管的关系等,是制定手术方案的依据。但DSA属有创检查,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脑梗塞、穿刺部位出血等,不宜作为首选筛查手段。
4. 联合应用: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CTA、MRA、DSA的联合应用,扬长避短,CTA可作为首选筛查和急诊检查手段,MRA更适用于青少年、孕妇等特殊人群或动态随访,DSA主要用于术前评估、手术计划的制定。
三、颅内动脉瘤的预防措施
1. 控制危险因素:积极控制高血压、戒烟限酒、降低胆固醇,适度运动,保持健康体重,这些措施不仅能降低动脉瘤的发生风险,还能减缓动脉瘤的生长,降低破裂出血风险。
2. 规律随访:对于高危人群和已确诊的无症状动脉瘤患者,应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严格的影像学随访计划,每1-2年复查一次,动态评估动脉瘤的变化,把握手术时机。
总之,颅内动脉瘤尽管是一种隐匿性很强的疾病,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但通过遗传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影像学的无创检测、危险因素的积极干预、规律的随访复查,完全可以做到动脉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防范,最大限度降低动脉瘤并发症的发生,挽救患者的生命。让我们携手努力,用科学的武器战胜这一“沉默的杀手”,用爱心的关怀温暖每一位动脉瘤患者,让更多家庭免于动脉瘤破裂的痛苦!
蔡双艳/河间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