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农村医药网官方网站!
健康科普
采血遇溶血,是血太“热情”了吗?
时间:2024-07-15 09:58:21   来源:   浏览量:
在门诊中,采血是一项常见的操作,用于获取样本以评估人体健康状况。然而,有时候采集到的血液样本会出现溶血现象,即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使原本清澈的血浆变为浑浊。这可不是血液因为“热情”而发生的趣事,而是涉及到一系列生理和操作因素的复杂过程。这里将为大家揭秘采血时溶血的原因、后果及如何避免。
一、什么是溶血?
溶血,简单来说,就是红细胞失去完整性,细胞膜破裂,导致血红蛋白从细胞内部泄露到血浆中。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在血管内稳定存在,但受到某些内外因素的影响时,就可能发生溶血。
 
二、采血中为何会发生溶血?
什么原因会导致采血时发生溶血呢?其实,溶血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
1.注射器或容器问题。使用不干燥或不清洁的注射器或容器进行采血时,可能会引起溶血。这是因为不干燥或不清洁的器具可能导致渗透压变化或引入污染物,从而造成红细胞破裂。
2.压脉时间过长。在采血过程中,如果止血带或压脉带捆扎的时间过久,可能会导致局部瘀血过多。长时间的捆扎和瘀血会增加溶血的风险,因为红细胞在受压环境下更易受损。
3.抽血操作不当。抽血时如果穿刺不顺利,多次尝试或损伤组织过多,都可能导致红细胞受损而溶血。抽血速度过快,或者针尖在静脉中来回移动,也可能引起溶血。这是因为快速的血流和针尖的移动都可能对红细胞造成机械性损伤。
4.样本处理不当。采集后的血液样本如果振荡方式有误,如血液未完全凝固就进行振荡,或者振荡时力度和幅度过大,都可能导致红细胞破裂而溶血。
5.采集位置选择不当。在有血肿或水肿的皮肤部位采集血样时,由于局部组织的异常状态,红细胞更容易受损而发生溶血。
6.被采集者健康状况。被采集者如果本身存在溶血性疾病,其红细胞可能因内在结构缺陷或珠蛋白异常而容易受损,这种情况下抽血后也更容易出现溶血。
现在,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血太热情”是否会导致“采血遇溶血”呢?实际上,“血太热情”这一说法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它并不直接指代血液的温度或任何生物化学过程。溶血与血液的温度没有直接关系,而是由上述提到的多种因素导致的。因此,“血太热情”并不会导致“采血遇溶血”。
三、溶血的后果
溶血不仅会使血液样本变得难以解读,还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失真。
1.检验结果偏差。释放出的血红蛋白会影响多项血液指标的测量,如误报肝功能指标、电解质水平等。
2.重复采血。溶血样本无法使用,往往需要重新采血,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心理负担。
3.诊断延误。错误的结果可能导致医生做出错误的诊断决策,延误病情处理。
四、如何避免采血溶血?
1.规范操作。医护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掌握正确的采血技巧,确保动作轻柔,避免剧烈震荡采血管。控制抽血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以减少血液与空气接触过多而引起的氧化反应。尽量一次性成功穿刺,减少重复穿刺引起的组织损伤。
2.选择合适的采血管。根据检测项目选择适宜的抗凝剂和采血管类型,减少溶血风险。
3.及时处理样本。采血后立即轻轻颠倒混匀,避免长时间放置,特别是在炎热天气下,应尽快送检。
4.环境控制。保证采血和样本处理的环境温度适宜,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条件。
5.关注个体差异。对已知有溶血倾向的患者,采取更加谨慎的采血措施。
 
总之,采血遇到溶血,并不是因为“血太热情”,而是需要我们在采血技术和样本处理上更加精细和科学。通过合理预防和规范操作,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溶血事件的发生,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吴唯/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版权所有:农村医药报网

蒙ICP备16001043号-3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8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