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咽炎是咽粘膜、粘膜下组织及其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临床表现以咽干咽痛为主,偶有吞咽困难,局部症状较重,全身症状如寒战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症状较轻。病因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少数为细菌感染,其次为物理化学因素。急性咽炎发病率高,约为5%左右,其发病季节多为秋冬及冬春之交,没有明显的地域区别,男女老幼均可发病,在人群中分布极为广泛[1]。根据病因及症状严重程度,目前将急性咽炎划分为三大类:急性单纯性咽炎、急性坏死性咽炎、急性水肿性咽炎,前者较为常见,症状减轻,后两者较为少见,症状较重。由于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包括口服止痛片、外用漱口及雾化治疗等,若继发细菌感染,可加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2]。但大量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容易产生耐药性,并且可能会伴随一些副作用,也见报道过红霉素引起呃逆,庆大霉素吸入的不良反应以及头孢地嗪钠过敏性休克并致死亡。祖国医学将急性咽炎归属于“急喉痹”范畴,早见于帛书《五十二病方》,以后《内经》多次论述了喉痹,如《素问.阴阳别论》曰:“一阴一阳者,谓之喉痹”;又如《素问·厥论》曰:“手明阳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而后世如《诸病源候论》、《景岳全书》等对喉痹病因病机多有论述,认为痹者,是闭塞不通之义,把由于内外邪毒结聚,脏腑气机失调,经络闭阻不通,而致咽喉不适,红、肿、痛、梗、吞咽不利或困难等症状统称喉痹。目前临床上将急喉痹证型分为三类:风寒、风热、肺胃实热,后两者较为常见,用药上多选择清热利咽化痰之属,如马勃、金银花、天花粉等。
现在治疗急性咽炎,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较多,在发病过于急骤严峻期间,利用中药制剂,或者中医疗法配合适当的抗生素药物,可快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达到局部或全身治疗的效果,也减少了单一抗生素药物的使用所带来的副作用。
验方探源
喉痹者,其病因病机多为外邪侵袭,上犯咽喉,或由肺胃热盛,上攻咽喉。虽有寒邪,但易从寒发热,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曰:“咽喉之证,热者居多,然亦兼有寒者,不可不知”。临床治疗急喉痹中,用药多为清热、化痰、利咽之属,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对各类药物药性特点充分掌握,独创经验方“利咽方”治疗急喉痹,方由余甘子、金银花、薄荷、石斛、浙贝母、桔梗、砂仁、甘草八位药物组成。方中余甘子味甘苦、性凉,归脾、胃经,具有清热凉血、消食健胃、生津止咳之效,现代药理学证明其有效成分没食子酸具有显著抗炎、镇痛、抑菌、抗氧化等作用;金银花性甘寒气芳香,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之效,其有效成分绿原酸、木犀草苷现代药理作用证明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螺旋体、致病霉菌及流感病毒亦有抑制作用。二者共为君药,起到疏风清热、利咽止痛的功效。薄荷味辛,性凉,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清理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等诸多功效,其有效成分挥发油如薄荷醇、薄荷酮、异薄荷酮、薄荷脑等成分具有发汗解热、祛痰止咳的作用;石斛味甘,性微寒;归胃、肾经,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之效;浙贝母味苦、性寒,归肺、心经,具有清热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消痈之效,其有效成分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具有阿托品样作用,具有镇咳、镇痛的作用;桔梗味苦、辛、平,归肺经,具有宣肺、祛痰、利咽、排脓之效,其有效成分桔梗皂苷现代药理学证明具有祛痰、镇咳作用,以及利尿消肿、抗过敏等作用;砂仁味辛、温,归脾、胃、肾经,具有化湿开胃、温中止泻、行气安胎之效;甘草为佐使药,味甘、平,具有解毒、缓解止痛、调和药性之效。诸药配伍,共奏疏风清热,消肿利咽之效。长期跟诊发现,用“利咽方”加减治疗急喉痹效果奇佳,患者往往3-4 天症状便可缓解甚至消失,深叹该方用药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