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项中医国家标准顺利发布,11项中医国家标准计划批准立项。2021年,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步入快车道。近日,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换届会议暨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21年年会在京召开,围绕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进展、瓶颈和发展规划,专家们亮出精彩观点。
标准化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
“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它有没有形成一套标准。业内有观点认为中医药不应该有标准,有了标准就不是中医药,这是一个误区。”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医有标准规范它的发展、临床术语和诊疗标准,这些不会影响中医的特色优势发挥。
“毋庸置疑,中医药标准化对于加强中医药学术研究,提高中医国际化水平,规范行业管理,推动中医现代化,加快中医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技术管理司副司长陈洪俊表示。
中医药标准的重要性也在政策层面得到体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2年印发的《中医药标准制定管理办法(试行)》就明确了中医药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强调其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对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规范中医药管理、保障中医药服务质量安全、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已发布71项中医药国家标准
2021年,中医药国家标准迎来“提质加速年”,19项国家标准密集发布。
10月1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15657-2021)等7项中医国家标准。11月26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再次发布《中医四诊操作规范第1部分:望诊》(GB/T40665.1-2021)、《中医技术操作规范儿科第1部分:小儿内治给药方法》(GB/Z40893.1-2021)等12项中医国家标准。这19项新国标囊括了中医病症分类代码、临床诊疗术语、中医四诊操作规范等内容,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中医药国家标准体系,规范中医操作技术,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等方面产生积极的规范和引领作用。
与此同时,中医药团体标准的制定也日臻成熟。据中华中医药学会秘书长王国辰介绍,中华中医药学会已发布中医药团体标准1000余项,涵盖中医临床内外妇儿等专科诊疗指南、中医治未病、中医证候诊断、中医技术、中药质量、中医药科研方法等多个领域。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先后发布了中医药国家标准71项,世界卫生组织在第11版国际疾病分类中首次纳入传统医学章节,中医药历史性地纳入国际主流医学体系。标准化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正日益凸显。
重视标准的应用推广
“标准的价值不应该体现在数量上,而应该体现在其发挥的作用上。”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付强分享了他的观点。
付强曾参与过一项小麦含水量国际标准的修订工作,“经过审慎研究,我们把含水量标准降低了百分之一,这对应着更低的小麦储存成本。而中国是小麦进口大国,这个指标的修订意味着每年可以节省几千万美元的储存成本,这就是标准的价值体现。中医药行业标准的制定也应更加关注其作用的发挥。”
“我再次强调,一定要重视标准的推广。”张伯礼在会上说,这就要求更高的标准循证支撑和更完善的标准应用评价反馈机制。
据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苏祥飞介绍,为推进标准应用,就今年新发布的19项国家标准,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在组织起草组进行国家标准解读,形成解读材料报送国家标准委。同时起草国家标准宣贯推广工作方案,做好国家标准推广应用工作,确保基础性标准的及时推广,促进国家标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