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农村医药网官方网站!
行业聚焦
家庭常备药连花清咳 应对“新冠咳”优势多
时间:2023-02-09 13:07:42   来源:   浏览量:

  新冠病毒感染后,许多人对咳嗽这一症状印象深刻。事实上,相对于发热、乏力、咽干、咽痛等症状,咳嗽、咳痰等更难改善,持续时间也较长。

  那么,发作不止、频频扰人的“新冠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多久才能恢复?如何在转阴康复后有效缓解咳嗽症状,家庭常备药能否派上用场?下面就来一一解答。

“新冠咳”为何更严重和持久?

  新冠病毒感染后,往往会出现咳嗽的症状,这种咳嗽往往比感冒引发的咳嗽会更严重和持久,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群转阴后仍会咳嗽不止,“与感冒不同”的咳嗽也因此被网友们形容为“新冠咳”,一度也引发了网络上对于咳嗽不止是否会“咳”出肺炎的议论。

  对此,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有关专家介绍,转阴后仍咳嗽,是一个打扫“战场”,修复气道的过程。感染新冠后,病毒主要在上呼吸道,身体的免疫细胞会聚集到这里来消灭病毒,而免疫细胞完成任务后也会自然代谢死亡,连同被病毒破坏的细胞都成为体内的垃圾,气道里容不下这么多东西,呼吸道就会分泌一些粘液形成痰液,通过咳嗽把它排出去。有人两三天咳嗽就会消失,有人需要三五天。

  此外,感染新冠病毒后,即使核酸和抗原显示阴性,咳嗽的症状却依然没有消失,有的还比较严重。原因是新冠病毒具有噬神经性,容易导致神经病理和炎症方面的改变。比如导致嗅觉减退或者味觉减退,实际上就是对我们的迷走神经引起的病理损害。所以,新冠病毒感染后的咳嗽比普通感冒、流感相关感染咳嗽会更严重和持久。在急性期,大约有60%-80%的患者会出现咳嗽,一般可以自然缓解。当咳嗽在亚急性阶段,就是三周以后,如果咳嗽仍然没有缓解,通常建议到专科进一步就诊治疗。

  专家同时提醒,短时间的咳嗽不止,可以去等待自愈,如果咳嗽非常明显,影响到生活质量、睡眠、日常工作,就需要用一些镇咳的药去缓解症状,以免急性炎症转变成上呼吸道的慢性炎症,导致咳嗽长期迁延。

中成药应对“新冠咳”具多重优势

  中医对咳嗽、咳痰的认识由来已久。《古今医鉴·痰饮》有载:“痰乃津液所化,其为病也,为咳为喘。”咳、痰、喘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的三大的症状,这其中,痰是一种病理的产物,又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病理因素,所以在治疗中应用化痰止咳的方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疫病防治专家委员会出台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在成人治疗方案中明确指出:症见咽痛明显,发热、肌肉酸痛、乏力、或咳嗽者,宜服用具有疏风清热,化湿解表,清热解毒功效的中成药,症见咳嗽明显者,宜服用具有宣肺止咳功效的中成药,两种症状均推荐服用连花清咳片进行治疗。此外,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发布的《儿童新冠病毒感染者中成药防治方案》中,对于轻型、普通型新冠中咳嗽较重的患儿,因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痰热壅肺证引起的咳嗽,主要为咳痰、痰白粘或色黄,伴咽干口渴,心胸烦闷,大便干,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等表现,也推荐了连花清咳片,宣肺泄热,化痰止咳。

  连花清咳片是集合传统经典名方及临床实践研制的用于清肺泄热、化痰止咳的呼吸系统用药。该药组方以东汉张仲景《伤寒论》麻杏石甘汤(麻黄、石膏、杏仁、甘草)宣肺泄热,明代叶文龄《医学统旨》清金化痰汤(黄芩、桑白皮、贝母、陈皮)合清半夏、前胡清泄肺热,化痰止咳,山银花、连翘、牛蒡子清热解毒,透热达表,大黄通腑泄肺。组方顺应肺之生理特性,以宣肺祛邪为主,清泄肺热,化痰止咳,使邪气去,痰火消,咳嗽咳痰症状好转。它止咳化痰起效迅速,能明显缩短单位时间咳嗽、咳痰次数,减轻气道炎症引起的气道高反应性,缓解气道痉挛,具有显著的镇咳作用。同时,通过减少痰液生成,稀释痰液黏度、促进痰液排出,通畅呼吸道,具有止咳、化痰、清肺等多重优势,且是纯中药安全性高。

  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专家表示,从中医来看,新冠感染后发生的咳嗽,多为痰热、阴伤等导致肺气失宣,临床可以选用清肺、润肺、宣肺、化痰一类的中成药都会有效。

  2022年2月,国际期刊《循证补充和替代医学》刊发了题为《连花清咳片治疗轻型、普通型COVID-19的疗效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的科研论文。该研究表明,连花清咳治疗新冠肺炎较对照组,临床症状缓解率提高14%,达到98.61%。咳嗽咳痰缓解时间缩短3天,胸部CT表现改善率提高14%。连花清咳可明显改善新冠肺炎患者咳嗽咳痰症状,提高呼吸功能,减轻肺损伤。

  长期咳嗽对呼吸道和肺功能都有损害,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呼吸衰竭等情况。所以采取有效措施和治疗药物保障气道通畅,改善肺的通气换气功能成为提高新冠肺炎患者治愈率的重要途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版权所有:农村医药报网

蒙ICP备16001043号-3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8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