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农村医药网官方网站!
医药信息
直肠给药法治疗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为妇科常见病之一,主要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包括子宫、卵巢、输卵管)及其周围结缔组织和盆腔腹膜的炎症,即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炎症的总称。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等。本病临床以小腹疼痛为主证,多伴有腰骶酸痛、带下增多、月经紊乱等,隶属中医学“盆腔炎”“带下病”“癥瘕”“月经不调”等范畴。

  直肠给药疗法是中医外治法之一,是根据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临床给药技术,是除口服和注射给药之外的第三种给药途径。在中医外治方面,直肠给药疗法即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指导下,选择适当的中药水煎后注入直肠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盆腔炎乃妇女经期产后血室正开而摄生不慎,或经期同房,或妇科手术等,导致湿热之邪入侵胞宫、胞脉、胞络、冲任,阻滞损伤气血所致。本病急性期,表现为湿热之邪与气血相互搏结,正邪相争,病理特点主要为邪实;若病邪缠绵日久不愈,正气受损,邪实正虚,湿热瘀滞遏伏不去,又可表现为寒热错杂、虚实转化的证候。

治疗方法

  操作前详细询问患者既往史、过敏史,取得患者配合后方可进行。一般在月经干净后2~3天开始治疗,连续治疗7天为一个治疗周期,根据患者病情可连续用药2~3个月经周期。操作前嘱患者排空二便,采取侧卧位,用小垫枕将臀部抬高10cm,用一次性导尿管连接100ml注射器,抽取中药液100~120ml,药液温度保持39℃~42℃,将导尿管轻轻插入直肠10~15cm,缓缓注入药液;或将药液装入输液瓶,接上输液管,拔去针头,接上一次性导尿管,通过直肠滴注给药。同时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嘱其尽可能保留药液,药液在直肠内保留4~6小时疗效较好。

典型案例

  李某,女,35岁,已婚。患者以“间断小腹坠痛伴腰酸1年,加重2周”来诊,一年前因小腹疼痛,在当地诊为“盆腔炎”,给予抗生素等治疗,症状稍有好转,患者即停止治疗,后常感小腹坠痛伴腰酸痛,时轻时重,劳累或经前加重,间断服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2周前因劳累后上述症状加重,于2019年7月8日来诊,末次月经2019年6月27日,经行7天,量少色暗,有血块,经前3天出现小腹坠痛加重,腰酸痛伴有肛门坠痛感,经停后带下量多,色黄有异味,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B超提示:子宫附件无明显异常,盆腔积液29mm。

  诊断:(湿热瘀结型)腹痛(西医称为慢性盆腔炎)。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

  方药:苍术10g,黄柏10g,薏苡仁30g,败酱草30g,蒲公英30g,连翘30g,牡丹皮15g,赤芍15g,金银花20g,元胡15g,丹参30g,川牛膝10g。7服,每日1剂,水煎灌肠用。

  患者用药7服后小腹坠痛、腰酸痛明显缓解,带下量较前减少,仍色黄有异味,舌暗红,苔薄黄,脉滑数。守上方再用7服,同时给予黄柏洗液常规清洗外阴,因患者是外地病人,回老家在当地诊所用上方治疗1周后,反馈诸症消失,嘱暂停用药,待下次月经净后复查腹部彩超,必要时下次月经净后3天再行治疗。

  按:本例患者为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多发病,易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导致长期慢性盆腔痛、不孕不育或宫外孕等一系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由于女性特殊的生理解剖特性,病灶主要在盆腔,直肠与子宫、附件邻近,直肠给药其有效成分经直肠黏膜吸收,通过直肠静脉与肛门静脉经髂内静脉进入下腔静脉,直接作用于盆腔病变组织,对盆腔瘀血状态具有显著改善作用,局部浓度最高,疗效较好,为妇科外治法常用的方法之一。该患者因急性炎症期末及时治愈致损伤冲任胞宫,血瘀湿滞,蕴结于下焦,影响冲任胞宫,伤及带脉,阻遏气机运行致瘀,瘀而作痛;湿郁日久出现化热现象,如带下量多、色黄异味。在辨证用药上,重用败酱草、金银花、蒲公英、连翘以清热解毒;丹参,赤芍、丹皮活血化瘀;苍术、黄柏,即二妙散清热燥湿治疗带下色黄,诸药合用达到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功效,使病人迁延日久的痛苦得到缓解。而且直肠给药治疗过程方便快捷,减少患者痛苦,依从性良好,药物不经过胃和小肠,避免了酸、碱、消化酶对药物的影响和破坏作用,减轻了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同时这种疗法使药物70%通过直肠静脉和肛管静脉绕过肝脏,直接进入大循环,也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大大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慢性盆腔炎虽不危及患者的生命,但因长期下腹疼痛坠胀、腰骶酸痛、不耐劳累、异位妊娠或不孕、性生活不适或疼痛等症状,使患者痛苦、焦虑,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直肠给药在治疗急慢性盆腔炎中,运用中医辨证施治,处方灵活,给药方便,用药安全,可以广泛应用和推广。(张鸿霖 河南省郑州市郑东素朴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版权所有:农村医药报网

蒙ICP备16001043号-3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8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