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新闻
从一款药物停产看阿尔茨海默病治疗
日前,一款名为甘露特钠的阿尔茨海默病(AD)治疗药物,因“药品注册证到期”而停产,AD治疗药物研发、供应的话题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保障药品供应是基础性工作,亦是维护公众健康的重要民生工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孙永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AD的具体病理过程仍不够明确,有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通常会基于不同病程阶段、具体症状等因素联合用药。AD的病程进展缓慢,通过危险因素的干预及药物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疾病的进展。目前,医保目录内相关的药物能够保障患者的治疗连续性。”
从症状控制到对因干预
孙永安介绍,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特征是进行性认知功能衰退和行为改变,患者大脑神经元会逐渐退化、死亡,从而导致脑功能全面衰退,影响日常生活能力。
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牵头,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福建医科大学等单位专家联合编撰的《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显示,我国现有AD及其他痴呆症患者近1700万人,其中AD患者约占70%;60岁以上老年人中,AD的发病率超过5%。
孙永安说,AD相关治疗药物的发展始终伴随对发病机制认知的深化。“目前研究认为AD发病原因包括遗传因素、β-淀粉样蛋白假说、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假说、氧化应激假说等几大类,市面上的治疗用药也是围绕这几种假说研发而来。”孙永安说。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赵倩华告诉记者,在临床,AD的治疗用药主要分为对症治疗与对因治疗两大类别。对症治疗药物以口服为主,且多数已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包括以多奈哌齐、卡巴拉汀、加兰他敏等为代表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其作用是改善患者的记忆与认知功能。以美金刚为代表的NMDA(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谷氨酸过度激活引发的神经毒性来保护神经元,在改善患者行为症状、延缓功能衰退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这两类药物已经上市20多年,其联合使用形成的双通路症状管理策略是多数临床医生使用的标准治疗方案,不过只对改善疾病症状有效。”赵倩华表示,真正的突破出现在对因治疗领域。近两年上市的仑卡奈单抗与多奈单抗首次实现了对AD病理进程的干预。“Ⅲ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在这两种单抗的早期干预下,疾病病程可推迟2至3年,认知衰退速度减慢30%左右。这是近年来AD药物研发的重大突破。”赵倩华说。
“死亡赛道”仍“热火朝天”
孙永安介绍,对因治疗药物又被称为疾病修饰药物,主要聚焦于疾病病理机制。如果说对症治疗是“治标”,对因治疗则有“治本”的意味。然而,对因治疗的普及面临双重挑战:一是价格高昂,仑卡奈单抗年治疗费用约18万元,多奈单抗约25万元,且均未被纳入医保药品目录;二是适用人群严格,仅推荐用于轻度认知障碍或早期AD患者,中重度患者获益有限。
在常规治疗中,另有一类辅助用药同样会被纳入联合用药方案。“甘露特钠就是一种辅助用药。”北京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胡欣指出,银杏叶提取物、胞嘧啶核苷二磷酸胆碱、苁蓉益智胶囊等均属于辅助用药。
在医药领域,AD的创新药研发是一条“死亡赛道”。“全球应该累计有200余款AD治疗药物研发失败。业内推测,失败率可能高达99%,超过数千亿美元在这个赛道上蒸发消失,打了水漂。”胡欣指出,这种高失败率一方面源于AD尚不清晰的复杂致病机制;另一方面则因AD患者个体差异较大,病情进展速度也不尽相同,且疾病进展缓慢,要在有限的临床试验时间内准确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并非易事。
不过,当下AD药物研发现状依然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据胡欣介绍,从1993年首个AD药物他克林因肝毒性退市,到2023年对因治疗单抗的上市,30年间,尽管研发坎坷,但面对全球庞大的患病人群,科研人员和各大头部药企仍在不断探索新的方法与技术。
抓住疾病干预的“黄金期”
“至少AD的早期诊断已经迎来了新的突破。”孙永安介绍,2025年初,Aβ-PET显像剂氟(18F)贝他苯注射液正式向京津冀鲁等地的医院供药,并在临床中得到应用。
孙永安介绍,该显像剂的商业化实践,结合血液或者脑脊液等相关生物标记物的检测,可以在AD患者痴呆症状出现前的10至15年发现大脑中Aβ斑块的存在与否及空间分布等指标,从而实现早期、无创的精准诊断。未来,操作更便捷、成本相对更低的血液生物标记物检测方式也有望应用于AD的早期筛查与普查。“这对于抓住疾病干预的‘黄金期’,实现早诊早治,具有重要意义。”孙永安说。
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AD患者的逐年增多不仅意味着巨大的医疗资源消耗,也对社区照护、养老机构建设等有着迫切需求。孙永安说,2024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应对老年期痴呆国家行动计划(2024—2030年)》,对建立健全老年期痴呆防控体系,减少或延缓老年期痴呆的发生发展,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等方面内容作出要求。
孙永安说:“构筑老年期痴呆防控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药品,还需要更多领域的关注与支持。”
据《健康报》
保障药品供应是基础性工作,亦是维护公众健康的重要民生工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孙永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AD的具体病理过程仍不够明确,有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通常会基于不同病程阶段、具体症状等因素联合用药。AD的病程进展缓慢,通过危险因素的干预及药物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疾病的进展。目前,医保目录内相关的药物能够保障患者的治疗连续性。”
从症状控制到对因干预
孙永安介绍,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特征是进行性认知功能衰退和行为改变,患者大脑神经元会逐渐退化、死亡,从而导致脑功能全面衰退,影响日常生活能力。
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牵头,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福建医科大学等单位专家联合编撰的《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显示,我国现有AD及其他痴呆症患者近1700万人,其中AD患者约占70%;60岁以上老年人中,AD的发病率超过5%。
孙永安说,AD相关治疗药物的发展始终伴随对发病机制认知的深化。“目前研究认为AD发病原因包括遗传因素、β-淀粉样蛋白假说、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假说、氧化应激假说等几大类,市面上的治疗用药也是围绕这几种假说研发而来。”孙永安说。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赵倩华告诉记者,在临床,AD的治疗用药主要分为对症治疗与对因治疗两大类别。对症治疗药物以口服为主,且多数已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包括以多奈哌齐、卡巴拉汀、加兰他敏等为代表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其作用是改善患者的记忆与认知功能。以美金刚为代表的NMDA(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谷氨酸过度激活引发的神经毒性来保护神经元,在改善患者行为症状、延缓功能衰退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这两类药物已经上市20多年,其联合使用形成的双通路症状管理策略是多数临床医生使用的标准治疗方案,不过只对改善疾病症状有效。”赵倩华表示,真正的突破出现在对因治疗领域。近两年上市的仑卡奈单抗与多奈单抗首次实现了对AD病理进程的干预。“Ⅲ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在这两种单抗的早期干预下,疾病病程可推迟2至3年,认知衰退速度减慢30%左右。这是近年来AD药物研发的重大突破。”赵倩华说。
“死亡赛道”仍“热火朝天”
孙永安介绍,对因治疗药物又被称为疾病修饰药物,主要聚焦于疾病病理机制。如果说对症治疗是“治标”,对因治疗则有“治本”的意味。然而,对因治疗的普及面临双重挑战:一是价格高昂,仑卡奈单抗年治疗费用约18万元,多奈单抗约25万元,且均未被纳入医保药品目录;二是适用人群严格,仅推荐用于轻度认知障碍或早期AD患者,中重度患者获益有限。
在常规治疗中,另有一类辅助用药同样会被纳入联合用药方案。“甘露特钠就是一种辅助用药。”北京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胡欣指出,银杏叶提取物、胞嘧啶核苷二磷酸胆碱、苁蓉益智胶囊等均属于辅助用药。
在医药领域,AD的创新药研发是一条“死亡赛道”。“全球应该累计有200余款AD治疗药物研发失败。业内推测,失败率可能高达99%,超过数千亿美元在这个赛道上蒸发消失,打了水漂。”胡欣指出,这种高失败率一方面源于AD尚不清晰的复杂致病机制;另一方面则因AD患者个体差异较大,病情进展速度也不尽相同,且疾病进展缓慢,要在有限的临床试验时间内准确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并非易事。
不过,当下AD药物研发现状依然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据胡欣介绍,从1993年首个AD药物他克林因肝毒性退市,到2023年对因治疗单抗的上市,30年间,尽管研发坎坷,但面对全球庞大的患病人群,科研人员和各大头部药企仍在不断探索新的方法与技术。
抓住疾病干预的“黄金期”
“至少AD的早期诊断已经迎来了新的突破。”孙永安介绍,2025年初,Aβ-PET显像剂氟(18F)贝他苯注射液正式向京津冀鲁等地的医院供药,并在临床中得到应用。
孙永安介绍,该显像剂的商业化实践,结合血液或者脑脊液等相关生物标记物的检测,可以在AD患者痴呆症状出现前的10至15年发现大脑中Aβ斑块的存在与否及空间分布等指标,从而实现早期、无创的精准诊断。未来,操作更便捷、成本相对更低的血液生物标记物检测方式也有望应用于AD的早期筛查与普查。“这对于抓住疾病干预的‘黄金期’,实现早诊早治,具有重要意义。”孙永安说。
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AD患者的逐年增多不仅意味着巨大的医疗资源消耗,也对社区照护、养老机构建设等有着迫切需求。孙永安说,2024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应对老年期痴呆国家行动计划(2024—2030年)》,对建立健全老年期痴呆防控体系,减少或延缓老年期痴呆的发生发展,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等方面内容作出要求。
孙永安说:“构筑老年期痴呆防控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药品,还需要更多领域的关注与支持。”
据《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