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农村医药网官方网站!
健康资讯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你了解多少?
时间:2024-04-01 08:51:10   来源:   浏览量:

  1、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艾滋病传播的途径有三种,分别为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艾滋病母婴传播:是指感染艾滋病的妇女在怀孕、分娩或产后哺乳等过程中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导致胎儿或婴儿感染的过程。

  2、什么是先天性梅毒?

       先天性梅毒是指梅毒螺旋体由母体经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所致的感染,亦称胎传梅毒。通常在怀孕四个月后经胎盘传染,胎儿感染与母亲梅毒的病程及妊娠期是否治疗有关,孕母早期梅毒且未经治疗时,其胎儿几乎均会受累,其中50%胎儿发生流产、早产、死胎或在新生儿期死亡。2岁以内发病者为早期梅毒,2岁后为晚期梅毒,早期梅毒的症状较后天梅毒为重。早期先天梅毒多为早产儿,常见营养不良、体重轻、生活力低下、体格瘦小,皮肤苍白松驰、面如老人、常伴有轻微发热。

  3、什么是乙肝母婴传播?

       乙肝又叫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的传染病。乙肝母婴传播是指乙肝阳性的母亲将乙肝病毒传染给婴儿导致感染。主要在妊娠期、分娩期、分娩后三个阶段有传播风险。

  4、如何才能早期发现孕妇是否感染了艾滋病、梅毒、乙肝病毒?

  应在怀孕早期,即孕后三个月内尽早到医疗保健机构进行艾滋病、梅毒、乙肝病毒的检测,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如果孕期未检测,则产时应常规筛查。

       5、孕产妇感染了艾滋病、梅毒、乙肝后,有办法可以阻断这些病毒传给其胎婴儿吗?如何阻断传播?

  可以阻断。阻断的措施如下:

  (1)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后,在孕14周开始由孕妇服用抗艾滋病病毒的药物直至分娩结束。婴儿出生后也尽早在6小时内(越早越好)服用抗病毒药物,并实行人工喂养,杜绝母乳喂养和混合喂养,预防母婴传播。有高危行为或感染 HIV 风险的妇女应主动监测血液 HIV抗体,并尽早启动抗病毒药物干预。感染HIV 的妇女应尽量避免怀孕,仍坚持妊娠者需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加强监护,进行怀孕前、怀孕期间和产后的药物干预,在正规的医疗机构选择专业、安全的助产服务,婴儿应尽量选择人工喂养。

  (2)感染了梅毒后,孕妇按疗程正规抗梅毒治疗一个疗程,复查治疗效果。所生婴儿也预防性的及早进行抗梅毒治疗一个疗程,以预防母婴传播。

  (3)感染了乙肝后,妊娠期:乙型肝炎病毒(HBV)可以通过妊娠期母婴传播,乙肝妈妈妊娠期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估,通过进行基线HBV-DNA定量、HBeAg和肝功能检测以了解母体 HBV感染状况以制定抗病毒治疗方案,若孕妇HBV-DNA≥2×105IU/mL,提倡于妊娠中晚期(24~28周)应用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或替比夫定抗病毒治进一步显著降低HBV-DNA病毒载量从而降低 HBV母婴传播的的风险。

  产后:乙肝妈妈生的新生儿应在生后12小时内尽早接受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的联合免疫,并于之后完成全程(1月龄、6月龄)乙肝疫苗接种。新生儿接受联合免疫后,母乳喂养并未增加婴儿的HBV感染,可以接受乙肝妈妈的母乳喂养,乙肝妈妈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阻断治疗,不可自行用药。

  6、HIV阳性母亲所生的婴儿是否需要服用抗病毒药物?

       所有HIV暴露的新生儿,无论母亲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都应服用免费抗病毒治疗药物(42天)来进行母婴阻断。对新生儿进行感染状况监测,在出生后42天、6个月、12个月、18个月为其提供HIV感染早期诊断和抗体检测服务,必要时进行转诊。

  7、国家对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的相关政策

  (1)为婚前、孕前保健人群及孕产妇提供自愿咨询检测服务,为所有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提供孕期、分娩期和产后的预防措施服务。

  (2)为住院分娩的艾滋病病毒感染产妇给予补助金额1000元。为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免费提供抗艾滋病病毒药物治疗。

  (3)对携带乙肝病毒产妇所生婴儿在出生24小时内给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一支,以阻断乙肝母婴传播。

  (1)为梅毒感染孕妇提供(全程、足量)的治疗、为梅毒感染产妇所生儿童提供预防性治疗、随访和先天性梅毒的诊断与治疗。

  (5)各个地方政府均有指定的HIV阳性孕产妇及所生婴儿抗艾滋病病毒药物治疗的定点医院。

  (6)各个地方政府均有指定的HIV阳性产妇及所生婴儿的定点随访医院,负责HIV阳性的产妇及所生婴儿的随访工作。

  科普文章作者: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 梁华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版权所有:农村医药报网

蒙ICP备16001043号-3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8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