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让健康生活方式成为常态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在影响健康的各类因素中,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影响最大,其贡献率占到60%。改变不健康行为,践行文明的健康生活方式对健康的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是指将现代文明理念与健康科学知识相结合,形成一种既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又促进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模式。具体而言,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生命客观规律,有利于维护和促进个人全面健康,不损害他人,不破坏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且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一切行为(活动)方式。
健康生活方式包含诸多方面
健康生活方式包括主动学习健康知识与技能、养成健康的饮食运动习惯、培养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关注自身健康并做好管理、不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等。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24年版)》从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三个方面提出了中国公民应知应会的66条知识和技能,第25至52条属于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范畴。
主动学习健康知识和技能
主动学习健康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类疾病、识别潜在的风险,采取预防措施;在面临健康问题时,知道何时寻求专业帮助以及如何与医护人员有效沟通;在突发疾病或出现意外伤害时,及时为自己或他人提供必要的救助;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要从官方渠道获取健康知识和技能,并注意辨别信息的真实性。
践行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饮食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建议准备一日三餐。膳食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注意荤素、粗细搭配,做到不偏食、不挑食;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每天饮奶300克或相当量奶制品、摄入15~25克大豆或相当量豆制品;低身体活动水平成人每日饮水1500~1700毫升;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节食。
成人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减少腌菜、腐乳、咸蛋、酱肉等高盐食品的摄入量;烹调油控制在25~30克,少吃油炸食品和含反式脂肪酸的食品,烹饪多蒸煮、少煎炸;添加糖控制在25克以下,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少吃糕点、糖果等。
生熟食品分开存放和加工,生吃蔬果要洗净,不生吃或半生吃肉、蛋类和水产品,不吃变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在家按需备餐,在外适量点餐,践行光盘行动,使用公筷、公勺或分餐。
★适量运动
健康成人每周至少进行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或75~150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如步行、游泳、骑自行车等;至少进行2~3次抗阻运动,如俯卧撑、平板支撑、哑铃交替弯举等。
减少久坐,每小时起身活动一次,简单走动、伸展;或利用碎片时间放松,如颈部旋转、肩部提拉等。
根据个人身体素质选择运动时间、形式、强度及负荷;并注意观察身体状况,适时调整运动强度和运动量。
★戒烟限酒
不吸烟(含电子烟),避免长时间暴露于二手烟环境;吸烟者积极戒烟,戒烟过程中如出现不适,可寻求专业戒烟服务。
成人要限制饮酒量,不劝酒,不酗酒;儿童青少年、孕妇、乳母、慢性病患者及其他特殊人群均不应饮酒。
★心理健康
采取乐观、豁达的态度,把目标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如志愿服务、兴趣小组等,与家人、朋友和同事保持良好关系。
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学习并掌握应对压力的技巧,如冥想、瑜伽等;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如绘画、阅读、音乐等,有益身心健康。
及时发现并处理负面情绪;遇到无法自行解决的问题时,积极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怀疑患有焦虑或抑郁症,应主动就医、规范治疗。
★讲究卫生
做好手卫生,常洗澡、勤换衣,保持身体清洁;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浴巾和洗漱用具。
早、晚用含氟牙膏刷牙,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刷牙杯;餐后及吃零食、喝饮料后及时漱口。
不随地吐痰,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袖遮挡;科学佩戴口罩,在公共场所注意与他人保持社交距离。
早、中、晚开窗通风,每次不少于15分钟;注意定期清洁卫生,保持整洁;垃圾分类投放,减少环境污染。
★睡眠充足
建立规律的睡眠习惯,做到顺应四时、起居有常;成人每天睡眠时间需要7~8小时,高中生8小时、初中生9小时,小学生应达到10小时;建议每天23时前睡觉。
★主动管理
掌握威胁生命健康的常见慢性病、重点传染病的防控措施以及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步骤,学习如何处理常见外伤,如切割伤、擦伤和扭伤等。
定期体检,及早发现并治疗潜在健康问题;生病后及时就诊,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用药。
遵守交通法规,戴头盔、系安全带;不超速、不酒驾,减少道路交通伤害。尽量选择步行、骑行或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减少碳排放。
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是指将现代文明理念与健康科学知识相结合,形成一种既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又促进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模式。具体而言,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生命客观规律,有利于维护和促进个人全面健康,不损害他人,不破坏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且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一切行为(活动)方式。
健康生活方式包含诸多方面
健康生活方式包括主动学习健康知识与技能、养成健康的饮食运动习惯、培养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关注自身健康并做好管理、不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等。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24年版)》从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三个方面提出了中国公民应知应会的66条知识和技能,第25至52条属于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范畴。
主动学习健康知识和技能
主动学习健康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类疾病、识别潜在的风险,采取预防措施;在面临健康问题时,知道何时寻求专业帮助以及如何与医护人员有效沟通;在突发疾病或出现意外伤害时,及时为自己或他人提供必要的救助;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要从官方渠道获取健康知识和技能,并注意辨别信息的真实性。
践行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饮食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建议准备一日三餐。膳食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注意荤素、粗细搭配,做到不偏食、不挑食;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每天饮奶300克或相当量奶制品、摄入15~25克大豆或相当量豆制品;低身体活动水平成人每日饮水1500~1700毫升;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节食。
成人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减少腌菜、腐乳、咸蛋、酱肉等高盐食品的摄入量;烹调油控制在25~30克,少吃油炸食品和含反式脂肪酸的食品,烹饪多蒸煮、少煎炸;添加糖控制在25克以下,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少吃糕点、糖果等。
生熟食品分开存放和加工,生吃蔬果要洗净,不生吃或半生吃肉、蛋类和水产品,不吃变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在家按需备餐,在外适量点餐,践行光盘行动,使用公筷、公勺或分餐。
★适量运动
健康成人每周至少进行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或75~150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如步行、游泳、骑自行车等;至少进行2~3次抗阻运动,如俯卧撑、平板支撑、哑铃交替弯举等。
减少久坐,每小时起身活动一次,简单走动、伸展;或利用碎片时间放松,如颈部旋转、肩部提拉等。
根据个人身体素质选择运动时间、形式、强度及负荷;并注意观察身体状况,适时调整运动强度和运动量。
★戒烟限酒
不吸烟(含电子烟),避免长时间暴露于二手烟环境;吸烟者积极戒烟,戒烟过程中如出现不适,可寻求专业戒烟服务。
成人要限制饮酒量,不劝酒,不酗酒;儿童青少年、孕妇、乳母、慢性病患者及其他特殊人群均不应饮酒。
★心理健康
采取乐观、豁达的态度,把目标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如志愿服务、兴趣小组等,与家人、朋友和同事保持良好关系。
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学习并掌握应对压力的技巧,如冥想、瑜伽等;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如绘画、阅读、音乐等,有益身心健康。
及时发现并处理负面情绪;遇到无法自行解决的问题时,积极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怀疑患有焦虑或抑郁症,应主动就医、规范治疗。
★讲究卫生
做好手卫生,常洗澡、勤换衣,保持身体清洁;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浴巾和洗漱用具。
早、晚用含氟牙膏刷牙,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刷牙杯;餐后及吃零食、喝饮料后及时漱口。
不随地吐痰,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袖遮挡;科学佩戴口罩,在公共场所注意与他人保持社交距离。
早、中、晚开窗通风,每次不少于15分钟;注意定期清洁卫生,保持整洁;垃圾分类投放,减少环境污染。
★睡眠充足
建立规律的睡眠习惯,做到顺应四时、起居有常;成人每天睡眠时间需要7~8小时,高中生8小时、初中生9小时,小学生应达到10小时;建议每天23时前睡觉。
★主动管理
掌握威胁生命健康的常见慢性病、重点传染病的防控措施以及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步骤,学习如何处理常见外伤,如切割伤、擦伤和扭伤等。
定期体检,及早发现并治疗潜在健康问题;生病后及时就诊,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用药。
遵守交通法规,戴头盔、系安全带;不超速、不酒驾,减少道路交通伤害。尽量选择步行、骑行或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减少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