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农村医药网官方网站!
聚焦两会 | 行动起来,做健康中国的“追梦人”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健康中国建设,亦成为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

 健康报   记者 张磊 赵星月 高艳坤   首席记者 叶龙杰

强化预防为主,促进医防协同


  “近30年来,全球新发传染病已达40余种,几乎每年都有1~2种新发传染病出现。这些传染病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社会危害大,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点和难点领域。”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疾控中心主任郑奎城表示,政府在公共卫生领域应起主导作用,把维护公众健康作为核心任务,坚持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法制化和公益性。要加快制定公共卫生法,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公共卫生法应以公众健康为核心,要以国家总体安全观为引领,从国家战略高度把公共卫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把公共卫生治理能力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郑奎城说。

  “除发热门诊外,各级医疗机构的急诊科是医防协同的最佳结合点,更是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关键窗口。但由于多种因素制约,急诊科的哨点作用发挥不充分。”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卢传坚说,政府应投入充分的经费保障急诊科的建设资金和人员队伍配备,同时加强对急诊科医防结合哨点作用的监督与考核。此外,要在急诊科建立监测和预警联动的哨点,及时发现急诊就诊患者的疾病特点和趋势。“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急诊科与发热门诊要实现提级管理,由医疗机构业务副院长直接管理,建立并不断完善院内急诊、院感、药学、检验与疾控中心的协调联运机制,常态化就急诊与发热门诊发现的疾病特点和趋势进行客观研判,并及时提出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

全方位提升,一个都不能少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实施15个专项行动,对建设健康中国作出全方位部署。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雷冬竹在调研时发现,我国开设精神卫生专业的医学院校有近30所,但招生量很少,还没有医学院校开设精神卫生护理专业。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仅有5万余人,缺口超10万。

  因此,雷冬竹建议,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应加快精神卫生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保证绝大多数省份有1所医学院校开设精神卫生的临床医疗及临床护理专业;同时,要引导中医医学院校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发展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心身医学学科,“以心身医学模式传播东方智慧,促进人类整体健康和和谐”。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要降低65岁及以上老年人脑退化患病率。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圣约翰救伤会主任李国栋认为,在推动精准诊疗、加速明确病理机制的药物研发的同时,还应该改善治疗和护理服务,在培训照护人员、研究与创新等层面制定行动策略;要对家庭医生开展相关培训,并提供相应的症状评估工具,使他们能够在社区及早识别脑退化患者,并为患者及照顾者提供持续诊疗和照护建议;要致力提倡健康生活,包括鼓励群众减少吸烟、喝酒等,降低主要高危致病因子;消除大众对老年痴呆症的负面印象,使患者活得有尊严;还要鼓励科研及创新,以提升诊疗水平,开发人工智能程序、可穿戴式设备等,以协助快速寻找游走及失踪的患者。

  建设健康中国,离不开完备的医疗服务体系。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儿童医院胡梅英主任护师建议,应加快建设远程医疗服务体系。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在中日友好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立了两个国家级远程医疗中心,部分知名医院也纷纷牵头建立了各自的远程医疗系统,但各个远程医疗系统的软硬件水平不一致,基层医院只能一对一与上级医院对接,制约了远程医疗服务的开展,急需构建互联互通的区域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前期需要较多的软硬件设施投入,后期维护、运营也需较大的财力保障,光靠医院自身投入建设,难以建成一个较为完备的服务体系。因此,国家层面应加大建设资金投入,整合远程医疗服务平台,规范数据接口和服务流程。”胡梅英说。

夯实健康中国的基础

  “开展健康教育是最根本、最有效的健康策略,也是建设健康中国应当遵循的最经济、最绿色的方法举措。”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立医院院长赵家军说,应当尽快发动全民动员、全员参与,打一场健康教育攻坚战,兴一场健康科普教育新高潮,夯实健康中国的基础。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激励约束。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福建省委副主委、福建省立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侯建明认为,应充分调动临床医务人员医学科普积极性。不断加强和完善临床医务人员的评价考核机制,将医学科普工作纳入医疗机构及临床医务人员的日常考核指标范围,与职称、职务、分配、奖励等紧密挂钩,从而改变医学科普仅属于少数团体与个别人自发行为的状况,提高医疗机构和临床医务人员对医学科普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强医学科普的内在驱动力。同时,设立“公共卫生健康宣教实践基地”,制订培训方案,有计划、有针对性开展医学科普专业人员、医务人员互训工作;定期不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开展实践能力强化训练,培养一支“懂健康、懂预防、能宣教、能治疗”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完成了“十三五”规划提出的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的目标任务,但是农村地区的科普教育水平依然大幅度落后于城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认为,地方政府有关机构要积极到基层调研,了解真实情况,从而对症下药。此外,无论是乡镇医院,还是县、市、省级医院,都要重视向公众,特别是农村人群宣传基本的医学科普知识,针对农村地区人口学习特点,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创新的科普形式做好医学科普知识的教育和传播,提高农村受众的科普主动性和积极性。



 
排行榜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版权所有:农村医药报网

蒙ICP备16001043号-3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8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