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农村医药网官方网站!
权威发布
让微创技术彰显“硬实力”
时间:2024-10-17 12:18:30   来源:农村医药报   浏览量:
       ——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骨科医学部陈华团队勇攀骨盆骨折救治技术高峰的事迹

                       ■赵双林

       运用微创手术治疗骨盆骨折,是军内外一代代骨科医生苦苦探索的追求。如今,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骨科医学部在唐佩福院士领衔主导下,由陈华主任医师带领骨创伤科研团队,经过12年的刻苦探索与攻关,终于将梦想变成了现实!他们设计研制的“骨盆骨折微创治疗关键技术系列装置”,已经成功治疗患者4500余例,不仅大大降低了手术失败率和并发症,而且大大缩短了康复周期,减少了医疗费用。该团队的系列科研成果先后获得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新一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北京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首提“解锁复位”理念,破解传统手术世界难题
       “现代战伤的研究数据表明爆炸伤造成的骨盆损伤呈现明显趋势,战争形态的演变带来的战伤随之改变,卫勤力量和救治技术不仅要超前储备,更要聚焦领域前沿引领行业发展。”早在2012年,这个团队就敏锐意识到:骨盆骨折救治技术在未来战伤救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当时摆在骨科界面前的数据是:传统骨盆骨折手术的成功率只有不到60%,就算成功了伤残率也非常高。因此,这项手术一度被骨科医生视为“禁区”。
       “我们一定要以战伤救治需求为导向,聚焦破解关键性的‘卡脖子’难题,探索形成新的卫勤保障能力,支撑和不断提升部队战斗力!”当时还是住院医师的陈华就开始广泛搜集骨盆骨折手术资料,探索通过分析比对找出蛛丝马迹和破解久困骨科难题的新路子。
       有一次,原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唐佩福主任找陈华参加疑难病例会诊。这是一个车祸造成骨盆骨折18个月后的患者,面对复杂伤情,唐院士决定放手一搏。他带领陈华和张群等骨干,选择用骨搬移技术支架作为辅助工具,用钢铁支架成功撬动骨盆中移位的骨块,首次借助外力复位骨折后的骨盆。手术的成功,不仅让患者获得了重生,更让陈华看到了努力的方向。
       此后,陈华在唐院士指导下持续刻苦攻关。他结合临床实践分析研究数十份传统骨盆骨折手术病例后,验证了骨盆骨折断端存在绞锁或崁顿的移位情况,在国际首次提出骨盆骨折“解锁复位”理念,将复杂的复位过程分解为二维平面上的推拉、倾斜、旋转等动作,为骨盆骨折微创精准复位奠定了基础。
       针对骨块嵌顿绞锁复位的难题,陈华团队还首创双向旋转解锁牵引加压器,有效实现骨折块六个自由度的复位与持久维持复位;针对控制健患侧骨盆旋转移位的难题,团队创新经皮骨盆通道长螺钉抓持稳定构型及工具,有效控制骨盆旋转和髂骨翼移位,实现了健侧骨盆有效稳定及复位参照;针对持久维持复位稳定状态的难题,团队创新设计了基于梯形双侧对称外固定架及匹配床体及螺钉连接的结构(最大负载100Kg及80kg解锁力量),实现了骨块复位与断端加压的持续稳定。
       一系列科研难题的攻关,使骨盆骨折手术成功率大幅上升。
 
       突破“核心关键”技术,配套器械应运而生
       骨盆骨折复位手术能做成功了,可是20多厘米的大切口和2000余毫升的出血量等手术本身带来的创伤,仍然有可能让很多患者等不到手术的那一刻。只有让主刀医生拥有一双“透视眼”和手术专用配套的设备器材,才能实现骨盆骨折复位手术的微创化,从根本上解决难题,挽救生命。
       面对不断涌现的新的巨大风险和挑战,陈华主任医师及其团队,准备借助另外科室的先进扫描显影技术实现骨盆骨折复位微创化。他们穿上手术铅衣,在手术室里一遍一遍演示操作,历经6个月的反复打磨,“透视眼”的理念基本实现,术中病人的适时透视片子能够即时传输到电脑系统。然而,又一个难题卡住了运用电脑系统精准规划和指导手术上。原来,电脑系统端的图像经过无线适配器与手术台上病人的实际情况匹配不上,误差很大。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问题究竟出在哪?”愁云笼罩在陈华主任医师的心头挥之不去。那段时间,他茶饭不思,一有时间就猫在实验棚里观察和思索。
       一天深夜,还在写笔记的陈华主任医师给不出水的中性笔换了一支笔替芯。突然之间,他灵光闪现:“无线适配器的发出与接收端的‘天眼’应当能够相互识别,问题就是出在安在病人身上的适配器上。中性笔的接口设计成圆形螺口是为了拆卸方便,但是也容易松动。适配器上的半圆形卡槽一定是不精准的,如果把这个卡槽做成五角星就一定能卡结实。”兴奋的陈华一夜无眠,他通过多方打听找到一位已经退休的钳工师傅,将适配器上的卡槽做成了五角星状。陈华把五角星的子母卡扣装回系统,不仅实现了虚拟骨盆与真实结构的完全耦合匹配,而且还从多个维度对骨折块空间位移进行精准监视。
       攻坚战取得了胜利,陈华主任医师带领科研团队乘胜追击,又在国际首创研发了HoloSight知见创伤手术机器人系统并设计出了专用配套器械,同时将各个单独的控制系统进行信息集成,使各个设备之间既能信息共享又能互联互动,实现了智能化辅助路径规划。这就像给主刀医生戴上隔着皮肉能看到骨头的“透视镜”,通过X线透视后,在指哪打哪、打哪指哪的精准定位中轻松实现骨盆骨折复位与固定、超长螺钉经皮微创和穿骨固定,大大降低了手术难度。
       通过该项目的实践经验,陈华主任医师带领骨创伤科研团队总结发表论文83篇,主编出版国内首部骨盆骨折微创治疗专著,并且主持制定了国内首项骨盆骨折微创治疗指南和中国骨盆骨折团体标准,获国际和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8项,专利转化获器械注册证4项。
       如今第四医学中心骨科医学部,面对严重骨盆骨折创伤患者,最快能够实现当天做骨盆骨折复位微创手术。术中切口从几十厘米减小到几个1厘米长的小切口,手术时间窗从伤后10—20天减少到伤后1—3天,出血量从800—1500毫升减少到30—50毫升,极大地提高了治愈疗效,从而也大大提升了军事卫勤保障贡献率。
 
       成果“下沉一线”转化,普通医生也能主刀
       爆炸造成的骨盆损伤给一线军医的战场救治带来极大的挑战。怎样把聚焦领域前沿、引领行业发展的骨盆骨折微创治疗技术推广和下沉到基层医院并用在保障军地人员的生命健康上?这成为摆在唐佩福院士、陈华主任医师及团队面前亟待解决的又一个问题。
       为此,他们打造依托骨科医学部打造骨盆骨折微创治疗技术培训基地,以《骨盆髋臼骨折微创治疗》为基本教材,走开“线上精讲会”直播培训的路子。他们在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开辟直播平台,由唐佩福院士牵头,陈华主任医师等专家组成宣讲组,每周聚焦“环骨盆微创治疗关键技术”举办研讨精讲会。200期的直播历程,共探讨了创伤救治、髋臼创伤救治、跟腱创伤救治等18个讨论术种,围绕290个主题进行发言,来自不同医院的18位骨科专家进行点评、168位嘉宾进行病例分享,共有来自国内外的4517666人次观看。
       光言传不行,还得手教。在手术带教中,为了让骨盆骨折微创手术培训更方便,陈华主任医师团队发明了骨盆骨折远程交互式操控系统,实现了在北京端的远程指导和操纵下,远在千里之外的另一端可以顺利实施骨盆骨折微创手术,经过简单培训后的普通骨科医生也能担任骨盆骨折微创手术的主刀。陈华带领团队成员创新性地解决了远程医疗中存在的信号传输延迟、画面质量差、互动效果不佳、人工智能辅助程度不高等问题,运用异构融合虚拟网络通信技术,通过智能算法传输数据、部署多级节点、多个网络通道的带宽聚合叠加等方式,实现了网络残缺不稳定和恶劣环境下高可靠的、实时的双向高保真信号质量传输,保障了远程交互式手术的顺利开展。
       针对各地医院实施手术中出现的“骨盆骨折微创手术床透视遮挡、体外摆放操作性不足、牵引功能单一”的难题,陈华主任医师带领团队系统研究配套骨盆解锁复位装置连接构型及应用场景需要,开展基于床体材料组成、设计构型、操作系统为一体的集成创新,研发了全透视多功能手术牵引床,实现大空间、广范围、无遮挡的全投照透视和上下升降、左右倾斜、轴位旋转多维度操控以及纵轴双向牵拉、翻转、推动的强力牵引(最大负载100Kg),且中柱结构为反向牵引力量提供均衡对抗,确保术中牵引状态稳定可控。
       随着一项一项发明成果接连加入骨盆骨折微创治疗序列,原本只能在“大本营”进行的高难度的手术,如今已经飞进寻常医院中。据了解,骨盆骨折微创治疗系列装置已经顺利实现成果转化和量产,技术推广到北京、上海等25个省市的181家著名三甲医院,有101家医院已经完成系列设备采购,节约采购成本2.2亿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版权所有:农村医药报网

蒙ICP备16001043号-3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8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