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日益受到社会关注。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主任高天明等受访专家表示,当前我国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存在多个挑战,包括学校精神心理问题干预能力不足、乡镇青少年心理健康资源缺乏等。专家建议,构建学校作为“主阵地”的心理评估体系,提升学校和医疗机构的心理干预能力,筑牢家庭、学校、医院、社区的联合精准防控体系。
青少年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须重视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指出,我国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患病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接近于成年人。有研究认为,成年期抑郁症在青少年时期已发病。
高天明表示,目前在校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已不仅仅限于亲子关系、学习压力等一般心理问题,还有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甚至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疾病。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表示,抑郁障碍、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自杀与自伤、物质使用障碍已成为我国儿童青少年常见的五大精神心理问题。
2022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对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万多名0至16岁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中学生抑郁障碍发病率最高,抑郁会导致他们的学业水平、家庭关系和社会功能受到严重损害。”陆林说。
陆林说,约一半精神心理问题始于青少年时期,然而这其中多数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也未能及时干预,最终在成年时期发展成精神心理疾病。如果能在早期就逆转或遏制疾病的进展,对患者本人及其家庭乃至社会都有深远意义。
有效干预受限于资源不足
高天明等表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但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体系架构、心理健康评估及干预服务等仍需进一步完善。
首先是学校精神心理问题干预能力不足。高天明说,学校心理教师多为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背景,欠缺对常见精神心理问题识别和处置能力训练,在面对学生更进一步的求助需求或心理危机事件时,专业能力经常捉襟见肘。同时,一般学校配备心理健康教师数量较少,学校不具备提供相关技术培训的能力,教师往往无法取得足够的能力培养和成长支持,其服务能力无法有效提升。
当前,教育管理部门已明确中小学校应当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每年进行一次心理健康体检。高天明认为,各级教育部门尚未对心理健康体检内容、形式、使用方法进行规范,各地区、学校普遍存在各自选用不同的甚至是不合适的心理测量工具的问题。
其次,乡镇青少年心理健康资源缺乏。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唐斌表示,城市中小学基本能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乡镇中小学却很少配备心理教师,该现象值得引起警惕。
广东城乡社会风险与应急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张雯闻说,对重点学校而言,青少年抑郁症多半与过重的学习压力相关,但对另一些城乡接合部乃至留守儿童扎堆的学校中,父母较少参与子女教育,过度的电子设备使用,缺乏关注而不是过分关注,才是此类青少年罹患抑郁症的根本原因。同时,由于乡镇学校心理专业教师师资力量薄弱,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筛查、评估,导致乡镇学校报告的抑郁患者比例偏低,引发社会的关注较少。
最后,“病耻感”阻碍及时干预和治疗。受访专家认为,当前心理问题“污名化”情况严重,家长、学校避谈心理健康问题,影响治疗及时性。受到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困扰的儿童青少年不敢求助,担心被标签化;另一方面,家庭内对儿童青少年出现心理健康困扰不重视和误解,认为是孩子不坚强、逃避学习,无法感同身受其痛苦,导致儿童青少年因害怕家长责难不敢求助。
筑牢家、校、医、社联合精准防控体系
专家建议,加强学校这一青少年抑郁防控“主阵地”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和干预能力,并与社会专业机构、家庭、医务工作者等多方面形成合力,加快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综合能力建设。
构建学校“主阵地”的心理评估体系。高天明建议由教育部门牵头,卫生健康部门提供技术支持,确定本地区统一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筛查体系。
此外,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心理健康信息平台,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力量,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建立成长档案,发现心理状况波动,及时提供帮助和干预。
提升学校和医疗机构的心理干预能力。唐斌、张雯闻等表示,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通常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应探索加大医保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报销的力度,减轻家庭负担。同时,学校提供的免费心理咨询非常有限,难以辐射到更广泛的学生群体。专家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创建并推广情绪障碍的标准化心理课程,对学生存在的可能的情绪问题进行指导、预防,减少、预防情绪障碍的产生。
近年来,国内相关高校积极探索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项目。南方医科大学面向广东全省实施“万名基层医护人员培训”工程,其中包括围绕教师、学生等群体开展心理筛查和辅导,推动试点建设心理健康室、心理团体辅导室,构建从小学到高中、从教师到学生再到家长的全方位心理健康工作体系。高天明建议,进一步增加儿童青少年精神科执业医师、心理治疗师、心理护理人员,提高专业人员薪资待遇,尽快填补专业人员不足;扩充专用医疗场地,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干预提供充足服务能力。
筑牢家、校、医、社联合精准防控体系。高天明建议,公立精神心理专业医疗机构定期组织心理教师开展专业培训和督导;心理健康社工、社会机构“进校园”,为相对困境家庭儿童青少年提供心理支援服务;精神科医师和心理治疗师对口支援各级各类中小学校,组建学生个案管理小组,帮助患病儿童青少年群体重返校园。
专家还建议,加强对重点学生群体的跟踪并及时干预和转介,建立学生心理危机个案分析报告制度,加强学校与属地公安、卫生、民政、团委、妇联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在危机信息获取、转介治疗、家长培训等方面争取支持。(记者 马晓澄 徐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