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2022年新增前列腺癌病例达13.4万例,死亡病例约4.75万例;肾癌发病率亦呈持续上升态势,其发病人数的年均增长率超过6.5%。当下,泌尿系肿瘤的手术技术发展状况如何?患者颇为担心的术后腰间留下一条“蜈蚣”瘢痕的问题是否已解决?手术技术创新尤其是入路创新,为泌尿系肿瘤患者带来了哪些新的治疗选择?本期邀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简称武汉同济医院)泌尿外科专家作介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 杨俊 主任医师 王少刚
腔镜技术引领术式创新
20世纪末,开放手术仍是治疗泌尿系肿瘤的主流方法。其中,经腰部入路的肾切除手术常会在患者的后腰部留下20~30厘米的长切口,不仅影响美观,还可导致慢性疼痛、切口疝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腹腔镜技术的兴起让手术入路从大切口转向微小孔切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张旭教授在武汉同济医院泌尿外科工作期间,开创性地建立了后腹腔镜入路体系。该体系主张通过后腹膜直接进入肾脏区域,避免传统经腹腔入路引发的对腹腔脏器的干扰。现如今,后腹腔镜入路已成为泌尿外科肾脏微创手术入路的“金标准”。
球囊技术让手术“直奔主题”
目前,全球每年新确诊的肾癌病例数量超过40万例。我国肾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态势。近年来,国内外均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肾癌创新性术式,旨在实现“极致保肾”。
国际上,手术机器人辅助肾部分切除术已成为肾癌的主流术式。在手术机器人高清视野下,外科医生可精准分离肿瘤组织,患者术中出血少(平均少于100毫升)、住院时间短(平均为2~3天)、肾功能保留率超过90%。然而,这一手术方法并非完美无缺。
对于复杂肾肿瘤尤其是二次手术或伴有粘连的病例,传统手术入路难以避开粘连的肾门血管,易导致大出血或周围肠管损伤。这些难点和痛点激发了笔者团队的创新灵感。团队首创超声引导肾分支动脉球囊阻断杂交肾部分切除术,成功破解了肾门血管粘连的处理难题。该技术结合超声引导下的血管介入和手术机器人手术,放弃了传统的手术入路,借助超声引导球囊支架,精准阻断肿瘤供血动脉血流,“直奔主题”进行肿瘤切除和缝合操作,巧妙避开了肾门解剖分离难题。
该技术不仅使手术时间缩短至1小时以内,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50毫升,还使保肾率超过95%。
笔者团队接诊过的吴先生,是上述创新技术的受益者之一。32岁的吴先生因肾肿瘤接受肾部分切除术后复发,面临二次手术抉择。由于首次手术时肾门血管已被分离过,再次手术时其周围粘连必然严重。如采用传统方法需在肾门血管粘连区域再次进行分离,肾门血管及周围肠管损伤的可能性极大。因此,多家医院建议吴先生接受开放性手术,直接切除肾脏。吴先生陷入了要么彻底失去肾脏,要么保留肾脏但要承担极高手术风险的选择困境。
笔者团队运用球囊阻断技术,在超声引导下精准置入球囊阻断供瘤动脉血流,使手术机器人臂避开粘连区域,直接完整切除肿瘤,并成功保留了患者的肾功能。“没想到我不仅保住了肾脏,还没留下明显瘢痕,连日常生活也基本没受影响!”吴先生术后由衷地感慨道。
“剜除式”融合前后入路优势
近20年来,前列腺癌的手术演变同样令人瞩目。早期的开放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一般要经腹或经会阴入路,切口长约10~15厘米。患者术后尿失禁率高达50%,性功能保留率不足30%。20世纪以来,腹腔镜前列腺切除手术兴起。与肾脏手术一致,经腹膜外入路的前列腺微创手术只需在体表开3或4个小孔,使患者术中出血更少、恢复更快,但技术学习曲线陡峭。2010年之后,手术机器人辅助前列腺切除术逐渐得到应用,其具备3D放大视野和7自由度臂,能够实现神经血管束的精准保留,有利于尿控功能和性功能保护。
不过,前列腺微创手术入路仍存在局限性,难以兼顾肿瘤控制、自主排尿和性功能保护。例如,前入路前列腺根治虽操作便利,但难以兼顾功能保护;后入路前列腺根治虽可改善功能保护,但受限于前列腺体积和潜在的肿瘤残留风险,尤其亚洲男性骨盆相对狭小,手术操作难度更大。
针对上述难题,笔者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前入路保留耻骨后间隙的Hood法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手术。团队还在Hood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关键解剖结构的保留,开创性地融合了前入路的便捷灵活和后入路的功能保护优势,形成独创的“剜除式”前列腺癌根治术。
该术式以类似挖土豆的方式,将前列腺“剜除”,最大化地避免了对前列腺尿道周围组织结构的干扰,显著提升患者术后的即刻尿控恢复率。研究显示,术后拔除尿管24小时内,患者的尿控率达85%以上。此外,笔者团队还在术中结合无血管夹(Clipless)技术,进一步简化操作,减少术后尿道刺激症状,促进勃起功能快速康复。
迄今为止,该技术已成熟应用4年,在全国进行数十次的手术演示推广,累计应用于近千例患者。以该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相关项目获得2024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被鉴定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消融技术让“无刀”入路成真
对于正值壮年的年轻患者或身体状况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泌尿外科团队引入先进的非热能物理消融技术——不可逆电穿孔消融技术,旨在满足患者更高的性功能保留需求。治疗中,医生借助会阴穿刺,将微电极针置于患者的肿瘤区域。电极释放的高压陡脉冲电场,能在肿瘤组织的细胞膜上形成不可逆的纳米级穿孔,导致肿瘤细胞凋亡。而该消融电场对血管、肌肉和神经纤维等组织作用甚微,理论上不会损伤重要的血管和神经束,因此患者术后的性功能和尿控功能可完好保留。
现阶段,我国泌尿系肿瘤微创手术已迈入精准化、智能化、普及化阶段。张旭院士团队将5G与手术机器人深度融合,推动异地同步手术普及,破解区域医疗资源失衡难题;智能可穿戴设备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手术区域深部解剖可视化,极大提高手术安全性……上述革新都是让患者在治愈疾病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有生命尊严和生活品质,让更多患者得以在治愈中重生,而非在治疗中留下残缺。
据《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