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农村医药网官方网站!
人物访谈
捐1个亿支持规培的华西医生,退休后想做回农民
时间:2021-11-24 09:37:49   来源:中国网医疗频道   浏览量:


       一条新闻引爆了医疗界的朋友圈,掀起了一场「追星」热潮——9月27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主任刘进教授,将1亿元人民币的科技成果转化个人所得捐赠给华西医院,设立专项规培发展基金,用于激励住院医师、带教师资,提高住院医师临床能力。

        「这其实是他理想的延续和深化」,刘进身边的工作人员高明森(化名)跟健康界透露,刘进教授认为,医学是奉献职业,需要用钱结婚买房生小孩的时段,正好是需要学习训练的黄金期,不能、也不该让这些年轻人,处于低生活水平和为生计焦虑的状态。

       刘进是中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倡导者和实践者。2003~2013年担任全国人大代表10年期间,一直坚持提这个议案,终于使之变为「国策」。

       他所在的华西医院麻醉科专业基地,20年来培养出了全国约5%的青年麻醉医师、约40%的麻醉科主任。

       他是一位书写传奇的医者——发明了当今中国57%的麻醉新药。有人评价:他是医学科创转化境界的「天花板」。

       如同他那顶时常戴着的小花帽一样,这位学界巨擘,没什么架子,性格开放通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一名成员告诉健康界,非临床工作时间,刘进教授总是笑呵呵的,说话也很幽默;临床工作日,他会耐心指导各类学生。他的思路很清晰,听他讲课是种享受。

       他的理想非常朴实:快退休了,准备回老家种点菜,过过陶渊明的日子,「之前我是一个农民背景的医生,之后我是个有医生背景的农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主任刘进教授
 

一生只为一个理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这是中国医师群体里程碑似的事件」,中国医师协会人文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袁钟教授评价道,医生捐巨款设基金多是老一辈所为,这一代他是领先者。

       这让高明森回忆起他跟刘进初识的那个年代。2000年,时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医院麻醉科主任的刘进,从北京被招揽到成都,担任华西医院麻醉科主任。就是因为华西医院时任领导答应,能实现他「面向社会招收规范化培养的住院医生」的理想。

       他的这一理想,源于赴美留学期间的经历与思考。

       1988年,刘进博士毕业、赴美留学。在美国学习,特别是在那里当麻醉科医生的两年间,他曾认真地观察、思考过一个问题:为什么人家的临床医学比我们做得好。

       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中国落后在毕业后教育。

       他发现,从医学生成长为主治医师,美国的毕业后教育做得好在三点:规范化、高强度、现代化。

       相比之下,虽然中国当时也有住院医师阶段,但并没有形成规范的培训体系,「他们只是跟着上级医生磨功夫,甚至混日子」。

       因此,当时已经拿到美国「绿卡」、在美国的研究风生水起的刘进,却决定回国,推动中国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回国之初的几年,他曾经在北京的几家医院试点,但由于这些医院多是专科医院,院际关系较为松散,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在他的设想中,这个制度的试点,需要在一家综合性的教学医院中展开。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他认为华西医院符合条件。而他的这一想法,也得到了华西医院时任领导班子的支持。

       最初三年,刘进首先在麻醉科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

      「没政策,先干起来再说,这就是华西实践。」高明森说。

       从2000年开始,华西医院麻醉科面向社会招收无编制,非本院职工,以及未来尚无去处的「三无」住院医师,对他们开展规范化培训。他介绍,「当时规培还无工资,应该叫“四无规培”。规培生不叫学生,不叫医生,叫学员。工资比照同等学历,叫生活费。」

       刘进建立了一系列学习制度,其中最有名且让业内人士「闻风丧胆」的就是每周四早上7:15就开始的「病案讨论」,至今已坚持了20年。不少人都称华西麻醉的规培是「魔鬼训练营」,但正是这样科学、成体系、高强度、负责任的规培制度,才培养出了众多具有华西水平的麻醉医师。

       「我带的98级学生正好2003年毕业,多数进入了这个培养体系。至今,这一级学生是华西历史上留校最多的一级,近一百人。」高明森回忆。

       「培训和学习,就是要把个人的经验教训和智慧变成集体的。」刘进表示,「随着规培比例升高,麻醉的安全性也逐渐升高,也就相应提高了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20个麻醉医生中,就有1人在华西接受过一年及以上的培训。

       2003年,在麻醉科试点三年后,华西医院开始在全院铺开「三无规培」。从麻醉科推广到多个科室,由此确立了华西医院「高等医学教育国家级示范基地」的地位。

       之后,刘进开始放眼全国,致力于更大范围地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为了获得国家层面的认可与政策支持,在2003~2013年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刘进十年坚持重复提一个议案:开展中国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

       他一边在临床一线实践,一边在人民大会堂呼吁。从大家不懂什么叫「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直到其变成国策,刘进理想终于实现。

       之后,他担任四川省政协委员,又坚持提案「用国家财政给住院医师提高待遇」。他在提案中建议,国家一线城市三甲医院住院医年收入应该在20~30万,省会城市应在15~20万,地市城市15万左右。

       刘进认为,医学是奉献职业,需要用钱结婚买房生小孩的时段,正好是需要学习训练的黄金期,不能、也不该让这些年轻人,处于低生活水平和为生计焦虑状态,「只有解决了他们后顾之忧,让他们不为稻粱谋、不为生计愁,他们才能全身心投入训练。」

       2016年,刘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指出,投入不足是我国住院医师规培制度的一大弊端。「不解决廉价劳动力问题,规培制度就一直漂在空中,难以真正落地。」

       「这不,他拿出自己的科研发明转化个人所得,捐款1个亿设培养优秀住院医师专项基金,就是先在华西干着。」高明森说,这就是真科学家的理想和情怀。

        袁钟说,住院医师培训是传承的好制度,但是目前而言,住院医是医生中较为弱势的群体。刘进教授显然存恻隐之心,想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群,正所谓「教养,藏在他对弱者的态度中」。

学科连续10年全国第一,麻醉死亡率小于100万分之一

       连续10年,华西医院麻醉科位列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公布的专科榜全国第一。

       目前,国际顶尖医院的麻醉相关死亡率一般在20~30万分之一之间。然而,从2014年至今,华西麻醉相关死亡率为100万分之一。也就是说,由于麻醉原因导致患者死亡的意外情况,100万人中大约只有1例。

       而带领团队书写这一传奇的,也是刘进。

       刘进转战成都的2000年,华西医院刚刚走出经济困境。具体到麻醉科,虽然临床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也拥有悠久的历史,但学术地位较低,当时大约排在全国15~20位。

       在刘进这个「空降兵」看来,本就较弱的麻醉科里,还穿梭着一些并不特别积极的工作者,很多人上班前在更衣室里热闹谈论前一日晚上的麻将战局,甚至时常把麻醉科自我调侃为「麻将科」。

       初到华西医院,刘进很快发现麻醉科的一个特点,前任科主任把高达98%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用于医疗,仅把约1.5%的资源投向教学,科研占到的资源只有0.5%左右,既没有获得自然科学基金,也鲜有英文论文发表。

       「我必须一步一步地改变这种比例,把教学和科研提上去。」刘进思考改革的切入点。

        改革首先从教学入手,相继挥下「三板斧」。

        一是巩固麻醉学毕业生的毕业后教育,在科内推广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二是自2004年起,征得时任领导的支持后,面向华西临床医学院所有临床专业的学生开设麻醉课,向他们讲授麻醉学;

        三是注重培养麻醉专业的硕士、博士、博士后,增加「板凳」厚度,保证人才供给源源不断。

        改进教学的同时,刘进想方设法提升科研。他提升科研的方法包罗万象,且一直坚持一条总原则——从事科研的最终归宿,都指向解决临床问题,支撑临床发展。

        时至2013年,刘进领衔的华西医院麻醉科,资源分配比例大致为临床占80%、教学占15%、科研占5%。当时的他还想继续调整比例,其理想状况为临床占70%、教学占20%、科研占10%。

        刘进动手之初也曾遭遇抵制。反对者主要的声讨观点是:「我们医生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凭什么要分给教学和科研?」刘进只能一边量力而行,一边苦口婆心熏陶:

        有医生说自己的硬膜外麻醉做得特别好,科室的这部分收入,应该主要归自己所有,我就跟他们说,你们的技术再好,有谁敢站出来说这项技术是自己发明的,或者从你一出生就会?

         没有人站出来,那说明什么,都依赖前人的发明和教育,你才有机会吃上这碗饭。

        你说你是全中国做硬膜外麻醉最好的,哪天你成为全世界最好的,我都高兴,但你做得再好,也是基于前人的科研和教学,现在你凭什么就拒绝给教学和科研让渡资源,这等同于打碎下一代人的饭碗,那是没道理的。

        引导医生们换位思考,只是刘进转变其观念的其中一招。

        他还阐述公立医疗机构的性质:华西医院作为国家公益性医疗机构,本身就有履行教学和科研的天职,当初没有人拿着枪逼你走进这个体系,既然你选择了这里,就有义务支持教学和科研,这是国家任务。

        就这样,华西医院麻醉科的资源比例,逐渐接近刘进的理想目标。与此同时,科室麻醉水平不断提高,赢得越来越多患者的信赖。

        如今,华西医院每年都会接到许多仅仅因为手术麻醉风险而转来的病人。有一些病情严重的,甚至专程从外地赶过来,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华西的麻醉才最放心」。

退休后,打算回家种菜

         如同他那顶时常戴着的小花帽一样,这位学界巨擘,没什么架子,性格开放通融。

        「刘进教授平时非临床工作时间都是笑呵呵的,说话也很幽默。遇到参观学习者想和他合影留念的,他大都会配合。临床工作日,他会耐心指导各类学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一名成员赵玉(化名)告诉健康界,听他讲课是种享受。

         一直以来,刘进都称自己是个农民。1956年,他出生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那里位于鄂、湘、渝三省市交汇处,70%的土地都被森林覆盖,下辖的8个县曾经全都是贫困县。

        如今刘进快要退休了,他还打算回归田园,「准备回老家种点菜,过过陶渊明的日子」。

        之前,他是一个农民背景的医生。之后,他想做一个有医生背景的农民。(文中高明森、赵玉为化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版权所有:农村医药报网

蒙ICP备16001043号-3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8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