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之路
新模式可改善基层慢性病管理
一项关于“基于远程医疗的农村房颤综合管理”的研究,分析了“基于远程医疗平台、依托房颤专家、由乡村医生为主导”这一新型管理模式,在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构建县域医共体协同管理机制等方面的有效性。该管理模式有望为全球农村或医疗资源较为匮乏地区的慢性病管理提供一种解决方案。
相关研究由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明龙教授团队完成。相关文章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医学》。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与卒中和死亡率的升高密切相关。陈明龙教授团队关于中国农村房颤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房颤患病率达4.3%;平均卒中风险指数为3.3(≥2.0为高危患者)。然而,农村老年人对房颤的综合管理依从性仅为1.7%。乡村医生在慢性病管理方面的能力有限,在提供优化的房颤管理方面仍面临较大的挑战。
针对这一现状,陈明龙教授团队开发了该管理模式,开展前瞻性、整群随机临床试验研究。该研究纳入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30个村卫生室、1039名65岁及以上的房颤患者。随访36个月的结果显示,新型管理模式组的患者心脑血管主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较传统管理模式组降低了36%,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了50%。
该管理模式的特点是:通过远程医疗平台,实现房颤患者的综合管理,突破地域限制,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依托专家团队,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农村地区,赋能乡村医生,显著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构建县域医共体协同管理机制,为慢性病管理提供可复制的样板。
陈明龙表示:“目前,各国政府一直在倡导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该管理模式能直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改善弱势群体的健康结局,具有广泛的推广意义。”
该研究文章指出,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动全民健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改善百姓的健康福祉。2016年,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自2019年起,统筹推进《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在推进乡村振兴中,提出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提升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及健康管理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该管理模式探索了这些政策的有效落地方法,是中国推进全民健康工作的重要展示。
陈明龙表示:“研究团队将进一步探索,将该管理模式拓展到更多的慢性病管理领域,期望打造可复制的区域协同智慧慢性病管理样板和主动健康管理示范区。”
相关研究由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明龙教授团队完成。相关文章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医学》。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与卒中和死亡率的升高密切相关。陈明龙教授团队关于中国农村房颤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房颤患病率达4.3%;平均卒中风险指数为3.3(≥2.0为高危患者)。然而,农村老年人对房颤的综合管理依从性仅为1.7%。乡村医生在慢性病管理方面的能力有限,在提供优化的房颤管理方面仍面临较大的挑战。
针对这一现状,陈明龙教授团队开发了该管理模式,开展前瞻性、整群随机临床试验研究。该研究纳入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30个村卫生室、1039名65岁及以上的房颤患者。随访36个月的结果显示,新型管理模式组的患者心脑血管主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较传统管理模式组降低了36%,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了50%。
该管理模式的特点是:通过远程医疗平台,实现房颤患者的综合管理,突破地域限制,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依托专家团队,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农村地区,赋能乡村医生,显著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构建县域医共体协同管理机制,为慢性病管理提供可复制的样板。
陈明龙表示:“目前,各国政府一直在倡导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该管理模式能直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改善弱势群体的健康结局,具有广泛的推广意义。”
该研究文章指出,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动全民健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改善百姓的健康福祉。2016年,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自2019年起,统筹推进《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在推进乡村振兴中,提出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提升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及健康管理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该管理模式探索了这些政策的有效落地方法,是中国推进全民健康工作的重要展示。
陈明龙表示:“研究团队将进一步探索,将该管理模式拓展到更多的慢性病管理领域,期望打造可复制的区域协同智慧慢性病管理样板和主动健康管理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