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潜力到底有多大?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的健康调查显示:75%的群体处在亚健康状态,全世界健康产业盈利已达数千亿美元等级。
“大健康”贯穿人类的生老病死,遍及衣食住行。2016年3月,“健康中国”战略被纳入《十三五规划纲要》,健康问题已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纪实片《人间世》里的患者讲到:“随意一个癌症靶向药都比黄金贵,选购了3盒帕博西尼,均值一粒一千四百元钱,这几乎就是我一年的工资。”现代科学愈来愈明显地遭受药业公司和医疗设备企业的操纵。大家吃的人工合成药物太多了,十几岁的女生迫不得已服用药物,慢性疾病患者迫不得已吃下17种药品来控制心脑血管病和睡眠质量习惯性。为了“便捷”,医师通常告知患者非常简单的解决方案——服药,且终身吃药。
大健康产业不能单靠药物和医院,发展必须带来全新彻改模式,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预防、治疗、养护三位一体。合成药物终将也会无能为力,可能未来的医生不会再为患者开药了,而是让病人们关注情绪和饮食营养,关注病因和防治。
大健康产业不可以只靠药物和医院,发展趋势务必产生全新升级彻改方式,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防止、医治、保养三位一体。合成药物终究会束手无策,未来的医生不会再开药了,反而是让大家关注心态和饮食营养,关注发病原因和预防。
“未病先防”,成为大健康产业的聚焦点
人们对健康有了全新的认识。从以往“有病吃药”的观念,转变为“未病先防”的新理念。
据材料表明,2010年在我国保健品行业产值仅452.3亿人民币,直到2021年在我国保健品行业产值已保证2708亿人民币,提高十分迅速,未来2年在我国营养保健品行业销售总额仍将保持上升发展趋势,预计到2030年,在我国保健品行业产值或将保证4840亿人民币。
从这一发展趋向可以看得出,大家更加关注健康与营养,这也是人民健康理念的进一步提高,也代表着以“治未病”为核心的身体健康管理模式将得到广泛普及化与发展趋向。
将“治未病”理念融入发展战略
“治未病 ” 是人们从“被动医疗”到“主动健康”的根本性转变。“治未病”理念的提出意义重大,蕴含着极大的智慧。尤其是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亚健康人群不断增多,“欲病”已成为普遍存在,“治未病”是找对了解决健康问题的着力点。
为了表述得通俗一点,来举个例子:以前两人在小河边发觉了一个已经从水中挣脱的孩子,赶快把孩子救了上去。刚救完一个,又漂来一个落水的孩子,她们就赶快再救这一……結果孩子一个接一个地飘过来。因此这两个人群中的一个人说,我并不在这儿救孩子了,我想去上下游看一下到底是谁在往河中扔孩子。
在中下游解决困难,你仅仅处于被动地做出反映,是不能根除。你得去上下游看一下究竟怎么回事儿才行。绝大多数人都处在中下游地区,忙于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却无力摆脱。大家过于致力于目前,却忘记了逆流而行,去上下游找寻问题的干涉点。
说了上游思维的出处,我们再来看看未病的由来:早在 2000 年前的《黄帝内经》就提出了“治未病”的概念。《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写道:“是故圣人不治疑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是“治未病”最早的出处。
意思是说最好的医生能在你的病症发作之前、在你还不知道自己会得什么病的时候,就把病给治好了,所以你根本就不用生病。你说这有多高端?
有两组数字非常之惊人,一是我国慢病患者近3亿,而且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大,这个数字还在不断上升;二是我国亚健康人群比例高达百分之70。这两个数目充分说明治未病太有必要了。
现阶段中国的治未病状况。早在2007年6月,那时候在全国各地举办的医药工作报告上,就再三提出“要把治未病作为一个课题研究来科学研究。”,这些年的科研成果关键归纳为:
一是提出治未病的行业应包含保健养生、疾病治疗、慢性病恢复等行业;
二是提出治未病应以健康文化为基本,以健康服务为关键,以健康风险为保障;
三是提出了体质辨识,对于不一样的身体素质给予不一样的调理计划方案。
但是,现行体制尚未把治未病纳入医疗机构工作范围,因此,虽然社会对治未病很重视,但医疗机构却无所作为,结果是未病不治,己病过治,越治越糟。而在医疗保障体系严谨的德国 , 学习中医导引养生法是可以报销的,值得借鉴。
这里涉及了中医的一个理念,就是把人看成是一个平衡的整体,某一个病症的出现是因为失去了平衡,治疗的方式是调理体质,重回平衡状态。所以治未病主要提供三类服务:体质辨识、健康指导、传统非药物疗法。这更侧重于为健康提供服务。
之前热播的《女医明妃传》中,女医谭允贤也是以“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的智慧打动亿万观众。女医谭允贤能够注意到“小问题”对健康的影响,提供药膳、食疗等等,注重养生胜过治疗的调理方法,从而避免可能产生的“大问题”,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医学中防患未然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