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思医学博物馆正当时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 甄 橙 高迪思 胡云天
博物馆的主要职能是收藏和保护文物,进行历史研究,开展文化宣传教育。博物馆在文物展示过程中,将历史与文化元素通过便捷、直接、纪实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使观众能够近距离地与文物进行交流。这其中,医学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不仅是医学文化的记录者,也是医学历史文化的塑造者。它既可以科普医学基础知识,也可以加深公众对医学的整体认知。可以说,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学校,这里凝结着特殊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发展印记。我们应该加强对博物馆文化的研究,让文物“说话”,让历史鲜活。
近期,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学史料收集与研究中心举办了一场学术研讨活动,主题是“基于北京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文化传播与传播创新研究”。来自北京协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围绕国内医学博物馆规划与创新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北京地区的医学类博物馆建设提出了建议。
专家提出,博物馆建设要考虑公众对医学科普的实际需求,充分发挥知识传播的作用。建设医学博物馆成为传承中国传统医学文化和展现中国现代医学成就的重要窗口,不仅能促进北京医学博物馆建设,加深医学博物馆文化研究,推动医学知识传播,还可以为中小学生提供第二课堂,为医学生提供人文历史实践基地。与此同时,医学博物馆也要为增强民族自信心,强化民族文化自豪感,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提供厚重的文化土壤。
专家认为,各个相关研究机构和高校等在京单位应该相互协作,针对北京地区医学类博物馆文化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为未来北京地区医学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基础理论与发展框架,使北京地区的医学博物馆成为北京的文化符号。
近些年,国内外学者陆续出版有关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文化与传播方面的专著和论文。国内学者的研究多为医学某个领域的专题研究,涉及医学史、药学、口腔医学等多个主题。
例如,傅维康撰写的《60年来的中国医学史博物馆》,以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医学史博物馆为起点,回顾中国医学史博物馆事业;杨瑾撰写的《我国药学类博物馆研究现状与发展展望》,对我国药学类博物馆和纪念馆进行了专题研究;赵铱民撰写的《在博物馆感受口腔医学的魅力》,介绍了我国口腔医学的历史。
而国外学者的研究多为医学综合研究,例如,2011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病态好奇心:19世纪的英国医学博物馆》等。目前,国内外关于医学博物馆的研究虽然较多,但多为某个专门领域的医学研究,综合性医学博物馆研究较少。
据北京博物馆学会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博物馆蓝皮书:北京地区博物馆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北京地区备案博物馆已达197座,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3.6%,在数量与质量上均居全国前列。北京地区博物馆类别古今结合,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一级博物馆数量居全国之首,国有大中型博物馆及国家级行业博物馆集中,红色文化及京味文化主题博物馆特色鲜明,非国有博物馆收藏门类广泛,形成了具有首都特色的博物馆体系。
在这其中,存在着几座医学博物馆,如中国医史博物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北京中药炮制技术博物馆和北京东璧堂中医药博物馆。不难看出,目前在北京地区备案登记的医学博物馆全部都是中医药类型的博物馆。
作为博物馆研究中的一个分支,在医学博物馆规划与创新研究方面,虽然有学者撰文分析了国内医学博物馆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但目前针对北京地区医学类博物馆的综合研究较少,针对医学博物馆文化传播的系统研究也比较罕见。因此,对于北京地区的医学类综合博物馆建设,尤其是现代医学博物馆建设,以及医学博物馆的文化挖掘和文化传播都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