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农村医药网官方网站!
让患者受益,让后辈受教
本报记者 赵星月 通讯员 韩冬野

  “其身虽逝,筑丰碑万丈,不朽声名。”追忆恩师黄志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语含深情。1月1日,时值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肝胆外科学家、中国“胆道外科之父”黄志强(1922年—2015年)诞辰100周年。在由中国医师协会主办,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承办的纪念会暨学术思想研讨会上,一张张旧照,一段段讲述,再现了黄志强的光辉一生。

“治别人治不好的病”

  “敢做别人做不了的手术,能治别人治不好的病。”黄志强的人生信条,在后辈之间传为美谈。“这不是黄老的自我骄傲,而是他对肝胆外科医生的热切寄望。”

  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医学院的黄志强,成为一名外科医生。彼时,受医疗技术和条件所限,肝内胆管结石仍是不治之症。遍阅医学专著,黄志强发现,书中仅对西方人常患的胆囊结石作出描述,而对中国人易患的肝内胆管结石没有提及。于是,信念在心中升腾,“医学领域应有我们中国自己的东西!”为探寻病因,他吃透了最基本的参考书,光是对西南地区的小范围调查就做了五六次,甚至在重症病房连住几天几夜。

  基于充分的调查研究和临床实践经验,1957年,他首创应用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这一术式至今仍被国内外广泛采用。20世纪60年代,他初创我国第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肝胆外科,由他提出的关于肝门部胆道外科的一系列独创性诊疗技术与原则,成为有关肝胆外科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指南和规范。1964年,他成功实施首例肝动脉结扎术,使肝内胆管大出血不再无力逆转。

  “他曾是第三军医大学最负盛名的外科医生,第一个开胸,第一个‘开心’,第一个开颅……”董家鸿感慨,黄志强不断突破医学禁区,奠定了我国在肝胆外科领域的国际地位。

  “志绍岐黄,誓将肝胆疗民瘼;强如扁华,独运针刀壮国魂。”这副楹联撰写于2015年黄志强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之时,诠释着他为祖国医学事业披肝沥胆的77载。

“评价医生要看患者感受”

  “生命相托,永不言弃”,用来形容黄志强,实不为过。他曾为年逾古稀的老人剥离出婴儿头般大小的肿块,使其重获新生;也曾为遭遇车祸、十二指肠破裂的少女保住生育希望。

  手术台上的他,一双妙手,为人熟知;手术台下的他,一颗仁心,更需为人所知。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肝胆胰外科执行主任卢倩,以一张旧照追思黄志强。画面中的他,两鬓斑白,俯下身躯,为患者查体。“那时,黄老已不再年轻,但面对患者,他事无巨细。”

  在卢倩的印象里,黄老看诊不问来处。“黄老查房时,遇上一位身份特殊的患者,主诊医生忙向他介绍患者的背景资料,黄老却简简单单回了4个字‘先讲病情’。”

  “黄志强院士一再强调,外科医生要特别重视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把自己培养成具有多方面技能的复合型知识人才。他同时告诫我们,尽管外科微创化进展显著,评价医生除了看技术,更要看患者的切身感受,外科医生的情商往往比智商更重要。”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卢绮萍教授回忆。

“深入浅出,倾囊相授”

  黄志强既是精勤不倦的医学家,也是春晖四方的教育家。20世纪70年代,他在重庆西南医院举办过两期全军肝胆外科训练班,为各大军区普通外科输送学科带头人。

  后辈对黄志强记忆之深,可以具体到曾研读的一篇著作、曾攻克的一个课题、曾聆听的一句点拨。“我拜读的第一本胆道专业书籍是20世纪70年代黄老编写的《胆道外科学》,从中获得颇多启迪。往后,他又编写了《外科手术学》《肝脏外科学》等10余部专著,部部堪称经典。”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陈孝平说。

  这一点,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亦有体会。“黄老所著《胆道外科学》一书,简洁明晰、深入浅出、倾囊相授。他高尚的情怀、高超的医术,不仅让患者受益,也让我等后辈受教。”

  黄志强常常要求年轻外科医生,做临床和科研兼修、学术与医术兼优的学术型外科医生。他曾说,事实应是临床研究的出发点,这是临床驱动的医学研究范式最早的启迪。

  如今,黄志强的学生正追随恩师的足迹,积极投身我国肝胆外科事业。
排行榜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版权所有:农村医药报网

蒙ICP备16001043号-3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8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