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或增加我国居民近四成死亡风险
健康报讯(记者 孙国根)近日,复旦大学阚海东教授课题组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脉耕研究员课题组合作,评估了寒潮对我国居民总死亡、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死亡风险的影响后认为,寒潮或可增加我国居民近四成死亡风险。相关成果近日已发表在国际期刊《环境健康展望》上。
阚海东说,既往的相关研究多关注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事件对居民死亡风险的影响,而探索寒潮对居民死亡风险影响及评估相关疾病负担的研究十分少见。对此,研究团队开展了大规模、多中心、代表性强的流行病学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与非寒潮日相比,寒潮日总死亡风险增加约39%,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死亡风险增加约50%,冠心病的死亡风险增加约66%,中风的死亡风险增加49%,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风险增加约35%,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死亡风险增加约26%。寒潮对居民非意外总死亡风险的影响,在滞后3~4天产生效应,在10~15天达到效应峰值,28天后效应消失。此外,研究还显示,寒潮对女性和老年人群的影响更大,在我国不同气候带所产生的效应也存在差异。
研究提示,我国有必要根据各个气候带的特点,建立区域性的寒潮预警系统,提醒居民尤其是女性及老年人群提前采取防寒、保暖等适应性措施,以减少寒潮对健康的不利影响。
阚海东说,既往的相关研究多关注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事件对居民死亡风险的影响,而探索寒潮对居民死亡风险影响及评估相关疾病负担的研究十分少见。对此,研究团队开展了大规模、多中心、代表性强的流行病学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与非寒潮日相比,寒潮日总死亡风险增加约39%,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死亡风险增加约50%,冠心病的死亡风险增加约66%,中风的死亡风险增加49%,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风险增加约35%,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死亡风险增加约26%。寒潮对居民非意外总死亡风险的影响,在滞后3~4天产生效应,在10~15天达到效应峰值,28天后效应消失。此外,研究还显示,寒潮对女性和老年人群的影响更大,在我国不同气候带所产生的效应也存在差异。
研究提示,我国有必要根据各个气候带的特点,建立区域性的寒潮预警系统,提醒居民尤其是女性及老年人群提前采取防寒、保暖等适应性措施,以减少寒潮对健康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