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 · 话题: “互联网﹢医疗健康”加速成长
健康报 记者 张磊 赵星月 高艳坤 首席记者 叶龙杰
破题“数据孤岛”,互联互通之路越走越宽
“互联网﹢医疗健康”仍是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有了长足进步,但“数据孤岛”仍是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应该建立全国一体化区域医疗大数据中心,打通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通道,推动各级医疗机构信息互通共享,检查检验等医疗数据的互认。”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王水平说,还要以区域医疗中心、医联体和医共体建设为切入点,实现老百姓参保、就诊、报销和养老一码通。
“在慢病防治领域,信息互联互通同样重要。”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原副院长姚树坤表示,我国居民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患病率居高不下,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建议构建居民健康数据共享平台,在保障数据安全前提下,通过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手段建立居民健康数据共享平台,逐步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大数据管理。”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敖虎山主任医师看来,打破“数据孤岛”,推动我国医疗行业数字化建设,一是要建立统一的医疗行业数据信息共享平台、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将医疗及相关行为产生的数据信息进行标准化,覆盖医疗行业全链条全环节,在统一的平台上实现整合、存储、管理和使用功能,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二是建立规范的管理和使用制度,并进行分层管理。建立不同地区不同层级医院数据管理系统,对于能公开的数据,要适时公开;对于不能公开的数据,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和使用制度,统筹便捷与安全。三是建立完备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可以参照银行系统的做法,建立严密的医疗大数据安全管理和使用保障系统,通过制度和信息安全技术,做到数据采集、汇聚、管理和使用全程可追踪、可溯源,防止数据泄露。
用好“钱袋子”,助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苏北人民医院医疗集团理事长王静成在调研中发现,贵州、浙江、甘肃等地明确将“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结算体系,制定了互联网复诊、远程会诊、远程监测等价格项目,规范了项目收费方式。但大部分省份仍未将远程会诊和远程诊断等服务纳入医保结算体系。
“随着远程医疗的普及,医保配套相关政策特别是线上支付范围、方式和远程医疗服务价格都需要完善。”王静成认为,需要规范远程会诊、远程诊断收费行为,进一步建立健全互联网医保监管平台,对医疗质量与安全风险、医疗数据泄露风险、医保基金风险进行综合分析,防范不合理远程诊疗行为和医保资源违规使用,保障医保基金合理使用。
农工党中央的提案中提出,应创新基层互联网医院的医保支付引导。医保经办部门应将互联网医院纳入总额预算管理,积极推进按人头支付方式改革,实现线上线下医保支付政策同质化;医保应对基层互联网医院的报销比例予以倾斜,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应进一步健全互联网诊疗收费政策,加强使用与管理,促进形成合理的分配机制,支持基层互联网医疗服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此外,王静成也注意到,医疗数据一旦遭到篡改、破坏和泄露,势必对医疗机构的声誉、医患双方的隐私及健康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甚至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他建议,建立安全信息通报和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加大对健康医疗大数据信息泄露的惩戒力度。
跨越“数字鸿沟”,让智慧养老惠老助老
“互联网﹢医疗健康”和智慧养老有助于方便老年人就医和养老,降低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人力成本,但现实情况也有令人揪心的一面。
“我是一名村党支部书记,在基层长期生活工作的经历让我看到,很多老年人疾病缠身、行动不便,当地治不好,外出求医成本过高,这大幅度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安化县乐安镇青园村党支部书记肖又香表示,如何把在农村养老的老年人求医难的问题在家门口解决,是她一直考虑的问题。今年全国两会,肖又香提交的建议,提出加快在农村地区建设统一的远程医疗会诊服务平台、开设“最后一公里”医疗服务热线。
当下,一些老年人遭遇了“数字鸿沟”,信息技术的进步反而导致了就医的不便。去年,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毛宗福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调研发现,超过一半老年人未使用智能手机,其中70岁及以上的中高龄老年人是遭遇‘数字鸿沟’最严重的老年群体。
毛宗福建议,利用以居(村)委会为主导的社区服务网络,鼓励志愿者服务组织和个人参与社区服务,并探索将志愿者服务纳入社区服务管理的机制,从而持续为居家老人提供社区团购、生活用品代购、医疗等社区便利服务。社区还可与高校、基层医疗机构、志愿者组织联合开展专题培训,提高老年人对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