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乡村社会保障问题得到大量关注。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鼓励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3月9日,围绕“促进乡村医疗卫生健康发展”议题,医药卫生界举行界别协商会议,农业农村部、国家卫健委等部委与全国政协委员共同探讨乡村医疗保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之道。
资料图
在城乡二元结构之下,乡村的社会保障问题无法直接套用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在养老方面,乡村的老年人口更多,尤其是留守老人问题突出。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乡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分别高出7.99、6.61个百分点,城乡老年人口比重进一步扩大,突显应对乡村人口老龄化的紧迫性。同时,由于劳动力向城市聚集,乡村留守老人众多,但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由于历史欠账等复杂因素,保障水平低,而且养老服务发展不充分,乡村留守老人的养老观念亦与城市存在差异。
资源更少,保障体系更不完善,乡村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尤其明显。对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并鼓励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对于前者,一方面,是资源配给,包括但不限于逐步提高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防治服务保障水平,加强罕见病用药保障。另一方面,则是养老服务本身根据乡村情况而作出的调整与完善。对于后者,正是优化乡村养老服务的一种方式,与会专家指出,农村互助养老符合老年人对低成本、集体生活的需要,并建议,应特别注意农村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区域性差异,“千村千面”,农村养老的制度必须适应于本地老龄化的情形,实现因地制宜。
在医疗方面,乡村资源、人才均短缺,更是常年的老大难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则指出,公共卫生医师数量严重短缺,是导致基层医疗机构疾病防控能力薄弱的最重要因素。根据高福提供的数据,四川、江西、贵州等省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预防医学人员占比均超过70%,江苏省也有47.1%的基层医疗机构无预防医学人员;而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原副院长姚树坤亦提及,基层公共卫生人力资源构成欠佳,以中专、大专学历为主。
针对乡村医疗服务人才短缺、水平较低问题,委员们从自身的专业或社会经历出发,提出了大量可操作性建议。例如,高福提出,从管理机制入手,完善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卫生健康服务于管理机制,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医师配置,为每个乡镇和社区级基层医疗机构配备1名公共卫生医师。姚树坤则提出,一方面,通过加强对现有村医的培训,让村医定期到县医院进修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提高村医水平;另一方面,设置激励机制,让高水平全科医生去农村发展。从事医疗卫生工作50多年的全国政协委员凌锋则建议开展村医定级试点工作,给予不同级别的村医的行医许可。
来自乡村的声音并不容易被听到,但乡村以及仍在乡村居住的广大人口所面临的社会保障问题,必须被看到,且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社会保障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例如,医疗保障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带病生存”老人的养老质量,因此,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需要协同探索。期待委员们的探讨与交流,能衍生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真正推动乡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