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辅具要在精细化上下功夫
时间:2022-03-19 22:01:52 来源:健康报 浏览量:
□ 张 涛(公务员)
以冬残奥会为起点,如何更加深入地推动助残服务保障的进步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不少残障人士表示,希望残疾人辅具更加凸显个性化,甚至实现助残服务保障的“私人订制”。
据中国残联公布的数据,我国残疾人总数超过8500万。根据残疾人保障法,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和扶持残疾人康复器械、辅助器具的研制、生产、供应、维修服务。市场上不乏轮椅、拐杖、盲杖、假肢、人工耳蜗、助听器等辅助器具;各地政府还为部分贫困残疾人免费适配相应辅具,解决了他们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的困难。不过,与残疾人对辅助器具的多元化需求相比,助残服务还存在一定差距。
媒体采访中,原北京肢残人协会主席刘京生家中的一颗螺丝钉,令人五味杂陈。刘京生在一块搓衣板的上沿嵌入一颗圆帽的螺丝钉,并将搓衣板用铁合页固定在墙面上。这样一来,只需咬住毛巾盖在螺丝帽上,刘京生就能利用毛巾上的小小凸起,帮助失去双臂的自己擦干耳廓里的水。这一看似不起眼却又很实用的“土设计”,说明了残疾人辅具个性化、精细化的重要性。
助残服务实现“私人订制”,需要全社会多方发力。残疾人辅具难以做到“私人订制”,很大程度上缘于个性化的辅具市场需求有限。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来看,研发这类产品的性价比不高,企业缺乏积极性。但换个角度思考,这恰恰反而可能成为“蓝海”。企业不妨走进残障人士群体,聆听他们的诉求,在一些残疾人“小发明”“小创造”基础上,进一步改造成为个性化辅具。只要产品契合需求,就不愁没有销路。
同时,各地采购残疾人辅具不妨向药品集中采购学习,把小众的个性化需求集中起来,吸引更多企业接下订单。此外,目前只有北京、江苏、福建、广东等地区建立了普惠性的残疾人辅助器具补贴制度,多数地区仍缺乏相应保障。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张丽莉建议建立全国性残疾人基本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制度,带动辅助器具产业发展。这一建议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值得有关部门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