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一席谈:立足新医科,培养卓越创新人才
□ 范先群
面向未来科技和医学发展的新趋势、新需求,医学教育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在新医科背景下,需加快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以精准对接国家发展新战略,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保障人民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5G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赋能万物。科技变革为各领域研究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更高效的技术工具,由此引发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数字医学、分子医学、再生医学等新的医学理念和研究范式的兴起。与此同时,医学科学的目标从单纯疾病诊治转向健康维护与促进,医学学科不断拓展。教育部在2018年提出“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迫切性,这是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的教育应答。
新医科是对传统医科的守正创新,“医”是其本质,“新”是其特质。新医科背景下的医学教育改革,既要维持医学教育发展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体系,又要改革创新。跨学科合作与交融的新医科建设,逐渐成为引领未来医学创新的主导方向。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为医学未来发展、医学人才培养开拓了新思路。
如何推进融合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卓越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目前,医学人才培养存在如下关键问题:首先,以高考招录为主的医学生生源单一,缺乏多学科背景的高起点优秀人才,难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医学人才的需求;其次,医学人才专业培养体系缺少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医学人才解决医学复杂问题的能力不够;最后,医学教育师资仍以单一学科构成为主,教研管理模式也以学科为主,缺乏不同学科师资联合育人的协作机制。
培养能够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医学领域前沿问题的复合型医学创新人才,医学院校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在搭建新医科人才生源选拔模式、培养平台、优化师资团队和完善育人体系等方面做出有效尝试,打造良好范式。
要以新理念为引领,丰富生源背景,改革人才选拔模式。一些医学院校可利用综合性大学平台,在全国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理工文科毕业生中招录优秀毕业生攻读医学专业,以丰富具有跨学科背景的生源,前瞻性探索和实践“X﹢医学”人才培养。同时,在医学相关专业率先开展“医学﹢X”复合型人才培养。
要以新医科为抓手,突出学科交叉,搭建人才培养平台。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瞄准医学发展方向,建设医学技术学院、数字医学研究院、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生物材料研究院、医疗机器人研究院等一批有临床重大需求、特色鲜明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平台,通过“脑计划”“肿瘤计划”“公共卫生和重大传染病防治”等国家重点/重大专项的任务牵引,着力推动以重大临床问题为导向的协同发展。同时,对接大健康战略,实施医工交叉联合创新计划,依托大学强大理工科背景开创医工交叉基金。
要以育大师为目标,凝聚创新团队,夯实一流师资队伍。要打破单学科教研室框架,构建跨院系、跨校、跨学科、跨领域的多学科交叉师资团队,并辅以“团队牵引、首席负责、全程激励、制度保障”的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作为制度保障。设置多学科交叉课程,将大数据分析、医用机器人技术、生物材料学、医学法学等跨学科交叉课程引入课程体系;遴选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实践培养基地,指导医学生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开设“医﹢X”领域专利训练营,为医学生提供专利转化资源与平台等。
当前,跨学科、跨领域的科技竞争日益白热化。医学院校要及时跟上形势,以敏锐的感知加快培养一批面向未来医学发展的复合型医学创新人才,为健康中国建设和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强大人才支撑。这是新时代赋予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使命和责任。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