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公共场所三道疫情防线
□ 山东省淄博市疾控中心主任医师 张殿平
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潜伏期短、隐匿性强、传播速度快,使疫情防控的难度加大。
公共场所需要更加严格地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筑牢三道疫情防线,切实做到堵住“未知的”传染源、切断“可能的”传播途径、保护“全部的”场内人。
堵住“未知的”传染源
把好入门关口,建立“入口”第一道防线。
公共场所要尽量减少进出通道,严格限制人员出入,科学控制人员流量,切实做好所有进入公共场所人员(包括顾客和员工)的体温检测工作。
同时,公共场所须确保所有进入人员出示健康码,并监督落实人人戴口罩、保持“一米线”等措施。一旦发现健康异常的人员,公共场所要及时做好临时管控和应急处置工作。
切断“可能的”传播途径
坚持人、物、环境同防,切断传播途径,建立“室内”第二道防线。
公共场所要做好场所内预防性消毒工作,对室内地面定时进行消毒,做到每天消毒一次到两次;对高频次接触的物体表面,要做到随时进行消毒。
公共场所尤其要做好公共卫生间和电梯间的保洁消毒以及垃圾的分类处置等工作,并配齐、配足洗手液或手消、干手纸等。
此外,公共场所要加强对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管理,严格执行“送新风、强排风、多换气、常通风”的综合措施,并健全独立运行、单元控制、净化过滤、清洗消毒的管理制度,切实保证通风系统的供风安全。
人员比较密集的公共场所,如商场超市、宾馆酒店、候车室、会议室、教室等,除了正常使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外,还应采用提前开启、延后关闭的方法强化通风换气,以保证室内空气清新。
公共场所还应采用免动手、少接触、定量包装销售的服务模式或支付手段;餐厅堂食要做到餐具干净、餐桌洁净、餐厅宁净,并实施错时用餐、错峰用餐、间隔取餐、严格分餐、分散就餐的制度,鼓励顾客使用公筷公勺,以避免交叉污染。
保护“全部的”场内人
提高全员对防疫常识的知晓率,增强对防护措施的依从性,确保防控策略的有效性,建立“流动”第三道防线。
公共场所要提醒所有人员保持有效间距,不扎堆聚集,避免在狭小空间内长时间停留。同时,公共场所还要加强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和防控知识教育工作,并张贴醒目的警示标识和消毒告知单。
出入公共场所的人员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确保三个“规定动作”做到位,即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进入公共场所的人员要自觉服从防控管理措施,确认戴好口罩后再进入公共场所,并主动配合测量体温、出示健康码、扫描场所码,保持有序间隔入场。
在公共场所内,人员要做到不扎堆聚集,保持间距,不在空间狭小、通风不畅的室内长时间停留,尤其是在人员密集、空间密闭和接触密切的“三密”公共区域,如地下超市、餐厅、电梯间、卫生间等。人员要做到勤洗手,保持手卫生,碰触物体后或不洁接触后要及时洗手或用自带的手消对手部进行随时消毒。
同时,个人要积极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打喷嚏、咳嗽时要注意遮捂;自觉使用公筷,严格落实分餐制度;倡导如厕文明,维护公共卫生;履行公民义务,承担社会责任,增强免疫力,及时全程接种新冠疫苗。
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潜伏期短、隐匿性强、传播速度快,使疫情防控的难度加大。
公共场所需要更加严格地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筑牢三道疫情防线,切实做到堵住“未知的”传染源、切断“可能的”传播途径、保护“全部的”场内人。
堵住“未知的”传染源
把好入门关口,建立“入口”第一道防线。
公共场所要尽量减少进出通道,严格限制人员出入,科学控制人员流量,切实做好所有进入公共场所人员(包括顾客和员工)的体温检测工作。
同时,公共场所须确保所有进入人员出示健康码,并监督落实人人戴口罩、保持“一米线”等措施。一旦发现健康异常的人员,公共场所要及时做好临时管控和应急处置工作。
切断“可能的”传播途径
坚持人、物、环境同防,切断传播途径,建立“室内”第二道防线。
公共场所要做好场所内预防性消毒工作,对室内地面定时进行消毒,做到每天消毒一次到两次;对高频次接触的物体表面,要做到随时进行消毒。
公共场所尤其要做好公共卫生间和电梯间的保洁消毒以及垃圾的分类处置等工作,并配齐、配足洗手液或手消、干手纸等。
此外,公共场所要加强对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管理,严格执行“送新风、强排风、多换气、常通风”的综合措施,并健全独立运行、单元控制、净化过滤、清洗消毒的管理制度,切实保证通风系统的供风安全。
人员比较密集的公共场所,如商场超市、宾馆酒店、候车室、会议室、教室等,除了正常使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外,还应采用提前开启、延后关闭的方法强化通风换气,以保证室内空气清新。
公共场所还应采用免动手、少接触、定量包装销售的服务模式或支付手段;餐厅堂食要做到餐具干净、餐桌洁净、餐厅宁净,并实施错时用餐、错峰用餐、间隔取餐、严格分餐、分散就餐的制度,鼓励顾客使用公筷公勺,以避免交叉污染。
保护“全部的”场内人
提高全员对防疫常识的知晓率,增强对防护措施的依从性,确保防控策略的有效性,建立“流动”第三道防线。
公共场所要提醒所有人员保持有效间距,不扎堆聚集,避免在狭小空间内长时间停留。同时,公共场所还要加强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和防控知识教育工作,并张贴醒目的警示标识和消毒告知单。
出入公共场所的人员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确保三个“规定动作”做到位,即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进入公共场所的人员要自觉服从防控管理措施,确认戴好口罩后再进入公共场所,并主动配合测量体温、出示健康码、扫描场所码,保持有序间隔入场。
在公共场所内,人员要做到不扎堆聚集,保持间距,不在空间狭小、通风不畅的室内长时间停留,尤其是在人员密集、空间密闭和接触密切的“三密”公共区域,如地下超市、餐厅、电梯间、卫生间等。人员要做到勤洗手,保持手卫生,碰触物体后或不洁接触后要及时洗手或用自带的手消对手部进行随时消毒。
同时,个人要积极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打喷嚏、咳嗽时要注意遮捂;自觉使用公筷,严格落实分餐制度;倡导如厕文明,维护公共卫生;履行公民义务,承担社会责任,增强免疫力,及时全程接种新冠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