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火炬,有我们的身影
时间:2022-02-07 13:48:53 来源:健康报 浏览量:
■ 健康报记者 赵星月 崔芳 郭蕾 特约记者 陈明雁
“有效控制住疫情,就是对冬奥最大的献礼”
在冰与雪的氛围里,北京2022年冬季奥运会火炬接力于2月2日至4日举行。此次火炬接力以“迎接冰雪之约奔向美好未来”为主题,千余名火炬手中,不乏来自医疗卫生行业的代表。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一度以为自己会错过当冬奥会火炬手的机会。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这位早在2003年非典时期就备受关注的英雄,再次奋战在一线。2020年除夕夜“逆行”武汉,随后的两年内战“疫”足迹遍布全国9个省份10个城市,张忠德累计出征11次共计266天。“去年11月,我还在大连支援抗疫。省里通知我,冬奥会火炬传递,推荐我去当火炬手。那时我就开始激动。”张忠德说,这意味着,自己要代表广东、代表医务人员、代表中医药人,参与冬奥会。“这是沉甸甸的荣誉,也是对中医药界在抗疫过程中的付出和成绩的高度认可、肯定。”
西安出现疫情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征召这位抗疫老将,他二话不说赶赴当地。“那会儿我就在想,有可能去不了北京传递火炬了。”张忠德坦言,想到这种可能,说不遗憾是假话,“但我想,无论在哪里,有效控制住疫情,就是对冬奥最大的献礼、最好的参与。”
幸运的是,在他和广大医务界同道的共同努力下,新冠患者救治工作得以优质高效地完成。1月16日,张忠德从西安返穗。“我算了一下隔离时间,正好能赶上火炬传递。”
2月2日上午,身穿以瑞雪白和霞光红为主色、印有奥运五环的火炬手制服的张忠德,出现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我特别喜欢运动。疫情之前,我每周要打两三次羽毛球。疫情来了,更要练出健康的体魄,才能扛得住高强度的救治工作。”张忠德说,抗疫的日子里,他养成了快走、跑步和进行各种简易室内运动的习惯。在湖北、云南,无论天晴或下雨,只要有空就出去跑一圈;在大连、兰州、西安,下雪也不妨碍他奔跑。功成返穗,隔离的日子里,他就在酒店房间跳绳、打太极拳……因地制宜,总有办法。
张忠德是土生土长的南方人,此前没接触过冰雪运动。“但我很喜欢看。”他说,冰球、冰壶、花样滑冰、短道速滑,都是他关注的冬奥项目。他还说,成为火炬手后,自己又萌生了一个愿望——去东北找个滑雪场体验一下滑雪。
手擎火炬跑过这一遭,对张忠德的生活带来不少影响。“从北京回来,很多朋友、同事、家人都想跟火炬亲密接触。连着两天,我们就拿着它在广州花城广场照相。”在他看来,这不是,把单纯的火炬,而是一种象征、一种集体荣誉感。
脱下白大褂,换上运动服,高举冬奥火炬,跑过“冰雪秀带”,第16棒火炬手郭述良坦言,2月2日这一天令他终生难忘。
郭述良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曾担任抗击新冠肺炎重庆市万州片区、黔江片区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国政府赴阿尔及利亚、苏丹抗疫医疗专家组副团长,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成为冬奥火炬手,郭述良难掩喜悦。“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中国组织这场冬奥盛会着实不易,能够参与火炬传递,不仅是我一个人的荣誉,也是医务工作者群体的光荣。”
2月2日晚,首钢园,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杜斌、感染内科党支部书记刘正印“童心大发”,对撞两下手臂,以独特的“收式”,庆祝火炬接力。
2020年年初,杜斌和刘正印分别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首批北京协和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队长出征武汉,此后两人多次驰援各地抗疫工作。
此次火炬接力,恰好是由刘正印将冬奥圣火传递给杜斌。回忆起这一幕,刘正印笑着说:“火炬接力前,我向杜院长提议,到时我们设计个动作吧,他笑着说都听我的。”刘正印想到,同为抗疫人员,他们的礼仪是不能握手,不如对撞一下手臂。当他伸出手臂时,杜斌随即就会意了。
北京冬奥会火炬命名为“飞扬”,刘正印称自己彼时的心情用“飞扬”形容再贴切不过。“能够以冬奥火炬手的身份参与北京冬奥会,我特别荣幸!北京冬奥会的口号是‘一起向未来’,作为医务工作者,我将发扬奥运精神、拼搏精神!”
“感到自己全身涌动着冬奥激情,仿佛年轻了二三十岁”
2月2日下午,“B超神探”贾立群以冬奥火炬手的身份出现在北京冬奥公园283号点位,等待火炬接力。与此同时,这一幕也随电视转播进入千家万户。那晚,他的微信群里,“V5”的字样频频闪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名誉主任贾立群从医44载,曾接诊33万余名患儿,确诊7.5万多例疑难疾病。他是我国儿童超声领域的拓荒者,儿科医生们的“眼睛”。他将临床工作中的精益求精同样展现于冬奥圣火传递之中。“传递流程我反复演练,不容半点闪失。”
春寒料峭,火炬传递当日,北京奥组委工作人员为火炬手准备了手套、帽子,并叮嘱适当添加衣物。“但我犹豫了。”贾立群想,戴上手套,会不会影响触感?一旦手滑,火炬上奥运五环的图样还能不能始终面向正前方?顶着零下几摄氏度的低温,贾立群摘了手套。戴上帽子,会不会破坏梳理齐整的发型,影响火炬手的形象?不顾寒风,他又摘了帽子。里面裹得严严实实,外面套上火炬手制服,会不会显得太过臃肿,少了几分朝气蓬勃?他索性选择了单薄衣物。
传递之时,沿途一片树荫遮蔽了正午日光。“火炬到达之前,实事求是地讲,确实有些阴冷。”贾立群说,“但当火炬点燃,却感到自己全身涌动着冬奥激情,仿佛年轻了二三十岁。”
在贾立群看来,医者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所倡导的价值理念相融互通。“比如‘相互理解’,促成了和谐的医患关系;再比如‘团结’,在疑难疾病的诊治上,唯有多学科协作,群策群力,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求得最理想的生命结局。这些不仅体现在医疗卫生领域,更体现在祖国的各行各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下,北京冬奥会如期开幕无疑是举国同心的结果。”
按照惯例,火炬传递结束,火炬留给火炬手珍藏。“它是全家最具分量的宝贝!”贾立群告诉记者,农历正月初四晚,在与家人的视频通话中,他再次以火炬接力的标准动作,重现了这振奋人心的时刻。
第335棒火炬手是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他告诉记者,冬奥圣火点燃不仅代表着中国所倡导的“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也是在向世界展示着我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经验和成果。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吴浩作为社区防控专家,辗转于全国各地。新疆喀什,北京新发地、顺义,广东广州、深圳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一次次胜利,使他见证了我国社区防控措施的不断完善。
“从核酸检测、流调排查,到隔离点管控,广大社区医务工作者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点点微光,汇聚起光芒万丈,作为他们的代表,我荣幸之至!”吴浩感慨,这是国家对社区全科医生的肯定,更是对现行基层防控策略的肯定。
在奥运精神的鼓舞下,吴浩表示,新的一年,自己将坚守岗位,发挥好社区的哨点作用。
“体育最迷人的地方,是将全部的身心投入其中”
2月4日,北京颐和园,奥运圣火传递现场,第14棒火炬手,北京中医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清泉从文艺界代表、国家一级演员濮存昕手中接过火种,开始了为冬奥会的奔跑。
两年多来,这可能是刘清泉为数不多的“休闲运动”时刻。2020年年初,他作为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奋战抗疫一线81天,260余次深入红区,足迹遍布武汉所有定点医院的重症病房,并任当时唯一以中医为主的方舱医院——江夏方舱医院院长,取得了零转重、零复阳、零死亡、零感染的优异战果,为新冠肺炎的“中医方案”作出贡献。此后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刘清泉作为中医药专家多次参与病例会诊、救治。“我以前喜欢的运动很多,但这些年是真没时间。”
刘清泉从小生活在北方,在冰天雪地里追逐撒欢,是他童年的美好回忆。“我喜欢冰雪运动,尤其像高山滑雪这类项目,既是对人类体能极限的挑战,也是对胆识的挑战。每个动作、每一次出手,都有不同的冒险、创新。”
“疏于运动”的他,接到通知成为冬奥会火炬手“既激动又骄傲。当时正在医院工作,同事们听说后也都很兴奋。”刘清泉琢磨着,是不是得做点什么准备?“实际上,主要是心理准备。冬奥火炬手意味着什么?要展示出什么、传递什么?接下来的几天,我认真想过。我想,传递圣火是传递精神,更是传递勇气。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要带着这份荣耀,继续坚守救死扶伤一线,为医疗行业尤其是中医药行业争光。”
除了是火炬手,刘清泉透露,自己还是本届冬奥会的志愿者。“我是北京市冬奥组委医疗保健组的专家,希望能用自己的所学,为奥运医疗保障贡献点力量。”此外,在此次冬奥会期间,刘清泉掌舵的北京中医医院还先后派出70多名医护人员,在冬奥村以及冬奥赛场、闭环内工作人员驻地酒店提供医疗服务保障甚至外事翻译。“冬奥村的同事们告诉我,目前在冬奥村,中医推拿、针灸治疗和拔火罐等疗法很受运动员欢迎。”
2月4日下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手举火炬,完成百米冬奥圣火传递。王拥军来自“双奥”家庭,冬夏两把火炬是他的传家宝。14年前,他的夫人曾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夫人当时的照片,成为他演练的权威“教材”。“体育最迷人的地方,是将全部的身心投入其中,而运动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体医融合是未来的一大趋势。”王拥军说。
“有效控制住疫情,就是对冬奥最大的献礼”
在冰与雪的氛围里,北京2022年冬季奥运会火炬接力于2月2日至4日举行。此次火炬接力以“迎接冰雪之约奔向美好未来”为主题,千余名火炬手中,不乏来自医疗卫生行业的代表。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一度以为自己会错过当冬奥会火炬手的机会。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这位早在2003年非典时期就备受关注的英雄,再次奋战在一线。2020年除夕夜“逆行”武汉,随后的两年内战“疫”足迹遍布全国9个省份10个城市,张忠德累计出征11次共计266天。“去年11月,我还在大连支援抗疫。省里通知我,冬奥会火炬传递,推荐我去当火炬手。那时我就开始激动。”张忠德说,这意味着,自己要代表广东、代表医务人员、代表中医药人,参与冬奥会。“这是沉甸甸的荣誉,也是对中医药界在抗疫过程中的付出和成绩的高度认可、肯定。”
西安出现疫情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征召这位抗疫老将,他二话不说赶赴当地。“那会儿我就在想,有可能去不了北京传递火炬了。”张忠德坦言,想到这种可能,说不遗憾是假话,“但我想,无论在哪里,有效控制住疫情,就是对冬奥最大的献礼、最好的参与。”
幸运的是,在他和广大医务界同道的共同努力下,新冠患者救治工作得以优质高效地完成。1月16日,张忠德从西安返穗。“我算了一下隔离时间,正好能赶上火炬传递。”
2月2日上午,身穿以瑞雪白和霞光红为主色、印有奥运五环的火炬手制服的张忠德,出现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我特别喜欢运动。疫情之前,我每周要打两三次羽毛球。疫情来了,更要练出健康的体魄,才能扛得住高强度的救治工作。”张忠德说,抗疫的日子里,他养成了快走、跑步和进行各种简易室内运动的习惯。在湖北、云南,无论天晴或下雨,只要有空就出去跑一圈;在大连、兰州、西安,下雪也不妨碍他奔跑。功成返穗,隔离的日子里,他就在酒店房间跳绳、打太极拳……因地制宜,总有办法。
张忠德是土生土长的南方人,此前没接触过冰雪运动。“但我很喜欢看。”他说,冰球、冰壶、花样滑冰、短道速滑,都是他关注的冬奥项目。他还说,成为火炬手后,自己又萌生了一个愿望——去东北找个滑雪场体验一下滑雪。
手擎火炬跑过这一遭,对张忠德的生活带来不少影响。“从北京回来,很多朋友、同事、家人都想跟火炬亲密接触。连着两天,我们就拿着它在广州花城广场照相。”在他看来,这不是,把单纯的火炬,而是一种象征、一种集体荣誉感。
脱下白大褂,换上运动服,高举冬奥火炬,跑过“冰雪秀带”,第16棒火炬手郭述良坦言,2月2日这一天令他终生难忘。
郭述良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曾担任抗击新冠肺炎重庆市万州片区、黔江片区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国政府赴阿尔及利亚、苏丹抗疫医疗专家组副团长,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成为冬奥火炬手,郭述良难掩喜悦。“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中国组织这场冬奥盛会着实不易,能够参与火炬传递,不仅是我一个人的荣誉,也是医务工作者群体的光荣。”
2月2日晚,首钢园,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杜斌、感染内科党支部书记刘正印“童心大发”,对撞两下手臂,以独特的“收式”,庆祝火炬接力。
2020年年初,杜斌和刘正印分别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首批北京协和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队长出征武汉,此后两人多次驰援各地抗疫工作。
此次火炬接力,恰好是由刘正印将冬奥圣火传递给杜斌。回忆起这一幕,刘正印笑着说:“火炬接力前,我向杜院长提议,到时我们设计个动作吧,他笑着说都听我的。”刘正印想到,同为抗疫人员,他们的礼仪是不能握手,不如对撞一下手臂。当他伸出手臂时,杜斌随即就会意了。
北京冬奥会火炬命名为“飞扬”,刘正印称自己彼时的心情用“飞扬”形容再贴切不过。“能够以冬奥火炬手的身份参与北京冬奥会,我特别荣幸!北京冬奥会的口号是‘一起向未来’,作为医务工作者,我将发扬奥运精神、拼搏精神!”
“感到自己全身涌动着冬奥激情,仿佛年轻了二三十岁”
2月2日下午,“B超神探”贾立群以冬奥火炬手的身份出现在北京冬奥公园283号点位,等待火炬接力。与此同时,这一幕也随电视转播进入千家万户。那晚,他的微信群里,“V5”的字样频频闪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名誉主任贾立群从医44载,曾接诊33万余名患儿,确诊7.5万多例疑难疾病。他是我国儿童超声领域的拓荒者,儿科医生们的“眼睛”。他将临床工作中的精益求精同样展现于冬奥圣火传递之中。“传递流程我反复演练,不容半点闪失。”
春寒料峭,火炬传递当日,北京奥组委工作人员为火炬手准备了手套、帽子,并叮嘱适当添加衣物。“但我犹豫了。”贾立群想,戴上手套,会不会影响触感?一旦手滑,火炬上奥运五环的图样还能不能始终面向正前方?顶着零下几摄氏度的低温,贾立群摘了手套。戴上帽子,会不会破坏梳理齐整的发型,影响火炬手的形象?不顾寒风,他又摘了帽子。里面裹得严严实实,外面套上火炬手制服,会不会显得太过臃肿,少了几分朝气蓬勃?他索性选择了单薄衣物。
传递之时,沿途一片树荫遮蔽了正午日光。“火炬到达之前,实事求是地讲,确实有些阴冷。”贾立群说,“但当火炬点燃,却感到自己全身涌动着冬奥激情,仿佛年轻了二三十岁。”
在贾立群看来,医者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所倡导的价值理念相融互通。“比如‘相互理解’,促成了和谐的医患关系;再比如‘团结’,在疑难疾病的诊治上,唯有多学科协作,群策群力,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求得最理想的生命结局。这些不仅体现在医疗卫生领域,更体现在祖国的各行各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下,北京冬奥会如期开幕无疑是举国同心的结果。”
按照惯例,火炬传递结束,火炬留给火炬手珍藏。“它是全家最具分量的宝贝!”贾立群告诉记者,农历正月初四晚,在与家人的视频通话中,他再次以火炬接力的标准动作,重现了这振奋人心的时刻。
第335棒火炬手是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他告诉记者,冬奥圣火点燃不仅代表着中国所倡导的“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也是在向世界展示着我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经验和成果。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吴浩作为社区防控专家,辗转于全国各地。新疆喀什,北京新发地、顺义,广东广州、深圳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一次次胜利,使他见证了我国社区防控措施的不断完善。
“从核酸检测、流调排查,到隔离点管控,广大社区医务工作者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点点微光,汇聚起光芒万丈,作为他们的代表,我荣幸之至!”吴浩感慨,这是国家对社区全科医生的肯定,更是对现行基层防控策略的肯定。
在奥运精神的鼓舞下,吴浩表示,新的一年,自己将坚守岗位,发挥好社区的哨点作用。
“体育最迷人的地方,是将全部的身心投入其中”
2月4日,北京颐和园,奥运圣火传递现场,第14棒火炬手,北京中医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清泉从文艺界代表、国家一级演员濮存昕手中接过火种,开始了为冬奥会的奔跑。
两年多来,这可能是刘清泉为数不多的“休闲运动”时刻。2020年年初,他作为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奋战抗疫一线81天,260余次深入红区,足迹遍布武汉所有定点医院的重症病房,并任当时唯一以中医为主的方舱医院——江夏方舱医院院长,取得了零转重、零复阳、零死亡、零感染的优异战果,为新冠肺炎的“中医方案”作出贡献。此后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刘清泉作为中医药专家多次参与病例会诊、救治。“我以前喜欢的运动很多,但这些年是真没时间。”
刘清泉从小生活在北方,在冰天雪地里追逐撒欢,是他童年的美好回忆。“我喜欢冰雪运动,尤其像高山滑雪这类项目,既是对人类体能极限的挑战,也是对胆识的挑战。每个动作、每一次出手,都有不同的冒险、创新。”
“疏于运动”的他,接到通知成为冬奥会火炬手“既激动又骄傲。当时正在医院工作,同事们听说后也都很兴奋。”刘清泉琢磨着,是不是得做点什么准备?“实际上,主要是心理准备。冬奥火炬手意味着什么?要展示出什么、传递什么?接下来的几天,我认真想过。我想,传递圣火是传递精神,更是传递勇气。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要带着这份荣耀,继续坚守救死扶伤一线,为医疗行业尤其是中医药行业争光。”
除了是火炬手,刘清泉透露,自己还是本届冬奥会的志愿者。“我是北京市冬奥组委医疗保健组的专家,希望能用自己的所学,为奥运医疗保障贡献点力量。”此外,在此次冬奥会期间,刘清泉掌舵的北京中医医院还先后派出70多名医护人员,在冬奥村以及冬奥赛场、闭环内工作人员驻地酒店提供医疗服务保障甚至外事翻译。“冬奥村的同事们告诉我,目前在冬奥村,中医推拿、针灸治疗和拔火罐等疗法很受运动员欢迎。”
2月4日下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手举火炬,完成百米冬奥圣火传递。王拥军来自“双奥”家庭,冬夏两把火炬是他的传家宝。14年前,他的夫人曾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夫人当时的照片,成为他演练的权威“教材”。“体育最迷人的地方,是将全部的身心投入其中,而运动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体医融合是未来的一大趋势。”王拥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