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值守,我们在冬奥村
时间:2022-02-07 13:56:13 来源:健康报 浏览量:
■ 健康报记者 崔芳 特约记者 王蕾 通讯员 刘玉梅
过去的这个长假,很多人享受着团圆过大年、阖家看奥运的双重喜悦。但为了保障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会的顺利举办,他们选择了放弃休息。本报记者连线北京冬奥村综合诊所的几位医疗保障队员,听他们讲述那里的除夕故事……
值班
1月31日凌晨5时45分,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的张圆,踏上了自驻地酒店开往北京冬奥村综合诊所的班车。农历除夕,牛年的最后一天,作为北京冬奥村医疗保障团队的一员,她要去出内科的白班门诊。
和张圆一起值班的,还有她本医院的同事:来自中医科的阴祖新、外科的李树明、护士孙众。
这一天,负责中医科门诊任务的阴祖新,工作时间是从早7时到晚11时。和在医院工作不同,在冬奥村工作的防疫要求更为严格。“我是中医推拿科医生,在防护要求下进行手法治疗,还是挺辛苦和不舒服的。”阴祖新发现,中医推拿在冬奥村特别受欢迎,不少国家代表队的医务人员、随行官员慕名前来体验。
除了为外宾治疗,除夕这天,阴祖新还服务了一把自己人。“医疗队的小王把脖子扭伤了,颈部活动困难。”阴祖新骄傲地表示,“治这个正好是我们中医的强项啊。经过简单几分钟的治疗,小王的疼痛基本消失。”
这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医生伍绍文也早早地开始了“工作中的除夕”。“排班和往日并无不同。我们在不同的岗位上承担不同的工作,有预检分诊、广场医疗班还有白班。”提醒伍绍文当天特殊的反倒是来参观和就诊的国外“村民”。“大多数外国人并不知道这个节日,所以,来诊所的外国人看到我们的一些春节布置——福字、春联和小老虎公仔,会问我们有什么特殊含义。当知道中国的新年就要来临,他们纷纷送上新年祝福。”
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剂科的庄伟,也在凌晨6时起床了。收拾、洗漱、接受核酸检测,10分钟吃完早饭,7时准时向冬奥村进发。7时20分左右到岗。“我们的工作包括登记药品储存温湿度、冰箱温度等相关信息,为患者准备药品调配、审核、打签、发放,接受用药咨询等。我们专门为药品设计了英文的使用说明和用药教育标签贴在药瓶上,方便患者使用。”庄伟解释,开村以来,国际奥委会对药学服务非常关注,各国医疗队的队医对综合诊所配备的药品品种、获取途径和流程不太清楚,相关考察和咨询的接待也是他们的重要工作内容。
庄伟的午饭和晚饭都在冬奥村里解决。到了饭点儿,他就和搭档王可轮流就餐。大快朵颐的时间,是他们一天中难得的休息时段。“暖男”庄伟会关照年轻的搭档:“趁这会儿多休息一下,药房有我盯着。”王可则非常注意少喝水,不吃凉的、辣的,尽量减少上厕所的次数。
同一天,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队员们也感受到工作越发繁忙。急诊内科医生王阳接到指示,外出对患者进行症状询问。户外天寒地冻,王阳心中激动:“跟运动员及其队医交流的过程中,我得展现中国医者的风采。”护理组刘淑梅、董佳丽、唐萌护士坚守在急诊岗位上,除了急诊护理日常工作外,还帮助医生进行每4~5小时一次的消杀工作。
备考
在全球新冠疫情的背景下举办大型赛事,我国冬奥医疗服务各项能力备受关注。因此,接待国际奥委会各项考察、考核,也成了队员们的家常便饭。
下午3时,3名国际奥委会急诊专家提出,要重点考察冬奥村急救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此时,来自北京急救中心西城急救中心站的医生茅彧刚刚完成广场诊所的保障任务。接到通知,他立即赶到诊所接待,熟练地展示“120”急救车的配置及常备急救药品,详细介绍目前“120”急救车的医疗设备及急救操作,回答专家提问……一番交流后,国际奥委会专家对茅彧的专业素养及能力赞不绝口。
“国际奥委会的急救专家来考察,涉及抢救箱的急救药品是由我们准备的。”因此,当天的接待团队,也包括药房的王可。对此,她已经驾轻就熟。“我们都接待过好几轮考察了。”王可历数,1月26日,药房迎来了国际奥委会药学专家MarkStuart及首席医疗官团队一行考察。专家团队对这里的药事管理模式进行了详细了解,对诊所药房智慧化的送药服务尤其感兴趣。考察团专家着迷于药师好帮手“取药机器人”,甚至专门录制了机器人模拟取药的小视频。
来自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医疗队的周梦笛,也在这天迎来一场“考试”。国际奥委会的康复医疗首席专家Marie女士来到她所在的诊室参观。经过2个多小时的考察,Marie女士对周梦笛的工作给予高度肯定。
进驻冬奥村以来,每次“考试”,北京冬奥村综合诊所的表现都赢得了“考官”的信服。但在这里的医务人员看来,这些都是“模拟考”。这场魅力绽放的冰雪盛会才是最重要的“考场”。对此,他们都有信心交出优异答卷。
拜年
虽然不能在家过年,但除夕之日亲人的期盼总不免在脑海中闪现,油然而生的思念之情,催促大家拨通家人的电话。
午饭过后,阴祖新给父母打去了拜年电话。“他们为我保障冬奥会工作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不断地提醒我注意安全。”下一个电话拨给了身怀六甲的爱人。“我惦记她,她惦记我。嘘寒问暖之余,不忘提醒我注意个人安全。”
在父母眼中,王可“还是个宝宝”。电话一接通,她就与工作时判若两人,启动撒娇模式:“爸,我想吃家里的灌肠、大碗面。”那头的王可爸爸一听就乐了:“等你出来,咱都安排上。”父女俩兴奋地掰着指头一算,最快要到4月了。
“这次回老家,主要是把结婚典礼给办了。”王可害羞地解释,跟老公去年已经领证了,但因为疫情防控和冬奥保障,还没来得及办仪式。除夕夜跟老公视频通话,看着镜头对面吃着外卖独守空房的自家“单身狗”,王可直言又抱歉又心疼又有点好笑,“反倒是我这边有好多人陪着过年更热闹”。
药房同事庄伟回忆,往年除夕,多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做年夜饭、陪孩子玩游戏、看春晚、抢红包……“我家今年除夕团聚的人数与往年持平。”庄伟说,“少了我一个,但多了个二宝。”电话拜年时,他特意向岳父岳母表达了感谢。春节过后,庄伟的爱人也将休完产假返岗。老人既要接送大宝上幼儿园,又要担起照顾二宝的重任,会非常辛苦。“我能安心在这边工作,全靠家人支持。”
“老妈,祝您生日快乐、身体健康!由于工作原因不能给您庆生了,回去弥补。”这是除夕当天方浩所发的朋友圈。
方浩是北京急救中心经开区分中心的一名司机,此次参加了冬奥村的保障。除夕对他而言,除了是忙碌的一天,还是母亲的生日。“没关系的,儿子,妈知道你是为了国家,你在那一定要注意安全,安心工作,不用担心我们。”通话时,慈祥的妈妈虽然嘴上说着没关系,方浩却看到她背过身去偷偷抹眼泪。
“去年我妈过生日,我也没有在她身边。那时正好赶上年底疫情形势严峻,我就报名去了机场转运组,去转运新冠病人……”说到这,这个平时说起话来滔滔不绝的男人陷入了沉默。“不过我干急救已经7年了,”方浩呼了一口气接着说,“这就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使命。”
夜班
和方浩一样,春节值守,对于北京宣武医院急诊科的王春源来说,也已是常态。作为急诊科医生,参加工作10多年来,大约有一半的大年夜他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的。
今年除夕夜,王春源依然驻守夜班,从晚8时到大年初一早8时。“这次我们冬奥村的夜班是轮流值的,但我们作为年轻点的男医生,还是希望能多排一些给自己。”以前在家过年,他会守岁。今年上班前他想过,要不要到零点给家人通个话、拜个年。“后来一想,太晚了,孩子都睡了,而且在岗位上,就不要通话了。”
对于大年夜的缺席,王春源的爱人、老人都表示理解,只有7岁半的孩子略显不高兴。“我跟他说了,一定给他带很多可爱的冬奥纪念品回去。”听说有礼物,小家伙欣然应允。
来自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陈硕也在当天上夜班。经过前期有条不紊的筹备、演练、运行,冬奥村的工作早已顺畅有序。到达诊所后,陈硕与白班医生很快完成交接,迅速换上防护服进入工作状态。
在新年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刻,在综合诊所岗位上值守的北京宣武医院外科的安帅、超声科刘玉梅、护士李绍阳和北京中医医院护士耿胜华一起随着“3、2、1”的倒计时迎接了虎年新春的到来,肩并肩一起唱起了“相亲相爱一家人”。他们说,“今年的愿望,就是共同见证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圆满成功。”
“双奥”
当天的白班工作队员,大多是在晚上11时收工返回驻地酒店的。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的张圆也不例外。坐着转运大巴途经鸟巢,看到那座浑然天成的壮美建筑在一片灯光之中格外耀眼时,张圆不禁想起了14年前的那个夏天:“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我有幸成为一名医学生志愿者,身为一名兴奋剂检查陪护员,顺利完成了志愿者任务。14载光阴弹指一挥间,现如今,我再一次幸运地成为奥运志愿者。作为服务过‘双奥’的医卫人,我感受到何其幸运又是何其光荣。”
从2008年到2022年,北京这座“双奥”之城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着,来自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周梦笛也从一名懵懂的学生志愿者,成长为一名冬奥综合诊所的医疗保障人员。除夕这天,是周梦笛进入冬奥闭环生活的第14天。同事们的欢声笑语,还有大家见面时一句句的“过年好”,都化作蒸腾的热气温暖着她的心。
年味儿
在冬奥村医疗队员的眼中,离家的除夕,依然是充满年味儿的。阴祖新早上出发时发现,为突显中国年特有的氛围,诊所里未出诊的医生已经在生活区为除夕夜进行了精心的布置,大红的福字,红红的灯笼随处可见,“让人心情格外好”。
值夜班的急诊科王春源白天在驻地酒店收到了医院领导的春节问候。“我们自己也都拍一些拜年祝福的小视频,在群里分享。”驻地酒店的午饭这天也格外丰盛,王春源不但吃到了饺子,还发现餐厅的大屏幕在滚动播放大家的拜年视频,大家看得津津有味。
在奥运村解决年夜饭的王可打开餐盒时哭笑不得:“食堂师傅给我打了很多虾啊!可能是除夕夜,想让我们吃最好的。”
从早忙到晚,晚上8时,来自北京妇产医院的医生伍绍文听到了熟悉的春晚音乐声。趁着晚饭休息,小伙伴们不约而同打开手机看了几眼开场节目,虽然时间不长,但大家说着笑着其乐融融。
来自北京安贞医院的刘淑梅护士永远忘不了在冬奥村诊所里度过的除夕夜:“大家一起倒数着零点钟声的敲响,互相拜年,即使穿着防护服也能感受到彼此的激动与喜悦。”
零点过后,结束除夕白班工作的队员踏进驻地酒店大门。一队队同事早早守候在这里,为他们送上问候:“新年快乐!辛苦啦!”
“我们只是冬奥保障团队中的平凡一员。此刻,还有无数个为冬奥顺利举办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医务界同道。我想,我们不仅选择了将所学有所为,代表中国医疗服务于国际,同时也选择了暂别家庭与个人生活,度过3个月闭环且辛劳的日子。”茅彧说,所有这些选择,都将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奔赴一个意义非凡的春暖花开。
过去的这个长假,很多人享受着团圆过大年、阖家看奥运的双重喜悦。但为了保障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会的顺利举办,他们选择了放弃休息。本报记者连线北京冬奥村综合诊所的几位医疗保障队员,听他们讲述那里的除夕故事……
值班
1月31日凌晨5时45分,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的张圆,踏上了自驻地酒店开往北京冬奥村综合诊所的班车。农历除夕,牛年的最后一天,作为北京冬奥村医疗保障团队的一员,她要去出内科的白班门诊。
和张圆一起值班的,还有她本医院的同事:来自中医科的阴祖新、外科的李树明、护士孙众。
这一天,负责中医科门诊任务的阴祖新,工作时间是从早7时到晚11时。和在医院工作不同,在冬奥村工作的防疫要求更为严格。“我是中医推拿科医生,在防护要求下进行手法治疗,还是挺辛苦和不舒服的。”阴祖新发现,中医推拿在冬奥村特别受欢迎,不少国家代表队的医务人员、随行官员慕名前来体验。
除了为外宾治疗,除夕这天,阴祖新还服务了一把自己人。“医疗队的小王把脖子扭伤了,颈部活动困难。”阴祖新骄傲地表示,“治这个正好是我们中医的强项啊。经过简单几分钟的治疗,小王的疼痛基本消失。”
这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医生伍绍文也早早地开始了“工作中的除夕”。“排班和往日并无不同。我们在不同的岗位上承担不同的工作,有预检分诊、广场医疗班还有白班。”提醒伍绍文当天特殊的反倒是来参观和就诊的国外“村民”。“大多数外国人并不知道这个节日,所以,来诊所的外国人看到我们的一些春节布置——福字、春联和小老虎公仔,会问我们有什么特殊含义。当知道中国的新年就要来临,他们纷纷送上新年祝福。”
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剂科的庄伟,也在凌晨6时起床了。收拾、洗漱、接受核酸检测,10分钟吃完早饭,7时准时向冬奥村进发。7时20分左右到岗。“我们的工作包括登记药品储存温湿度、冰箱温度等相关信息,为患者准备药品调配、审核、打签、发放,接受用药咨询等。我们专门为药品设计了英文的使用说明和用药教育标签贴在药瓶上,方便患者使用。”庄伟解释,开村以来,国际奥委会对药学服务非常关注,各国医疗队的队医对综合诊所配备的药品品种、获取途径和流程不太清楚,相关考察和咨询的接待也是他们的重要工作内容。
庄伟的午饭和晚饭都在冬奥村里解决。到了饭点儿,他就和搭档王可轮流就餐。大快朵颐的时间,是他们一天中难得的休息时段。“暖男”庄伟会关照年轻的搭档:“趁这会儿多休息一下,药房有我盯着。”王可则非常注意少喝水,不吃凉的、辣的,尽量减少上厕所的次数。
同一天,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队员们也感受到工作越发繁忙。急诊内科医生王阳接到指示,外出对患者进行症状询问。户外天寒地冻,王阳心中激动:“跟运动员及其队医交流的过程中,我得展现中国医者的风采。”护理组刘淑梅、董佳丽、唐萌护士坚守在急诊岗位上,除了急诊护理日常工作外,还帮助医生进行每4~5小时一次的消杀工作。
备考
在全球新冠疫情的背景下举办大型赛事,我国冬奥医疗服务各项能力备受关注。因此,接待国际奥委会各项考察、考核,也成了队员们的家常便饭。
下午3时,3名国际奥委会急诊专家提出,要重点考察冬奥村急救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此时,来自北京急救中心西城急救中心站的医生茅彧刚刚完成广场诊所的保障任务。接到通知,他立即赶到诊所接待,熟练地展示“120”急救车的配置及常备急救药品,详细介绍目前“120”急救车的医疗设备及急救操作,回答专家提问……一番交流后,国际奥委会专家对茅彧的专业素养及能力赞不绝口。
“国际奥委会的急救专家来考察,涉及抢救箱的急救药品是由我们准备的。”因此,当天的接待团队,也包括药房的王可。对此,她已经驾轻就熟。“我们都接待过好几轮考察了。”王可历数,1月26日,药房迎来了国际奥委会药学专家MarkStuart及首席医疗官团队一行考察。专家团队对这里的药事管理模式进行了详细了解,对诊所药房智慧化的送药服务尤其感兴趣。考察团专家着迷于药师好帮手“取药机器人”,甚至专门录制了机器人模拟取药的小视频。
来自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医疗队的周梦笛,也在这天迎来一场“考试”。国际奥委会的康复医疗首席专家Marie女士来到她所在的诊室参观。经过2个多小时的考察,Marie女士对周梦笛的工作给予高度肯定。
进驻冬奥村以来,每次“考试”,北京冬奥村综合诊所的表现都赢得了“考官”的信服。但在这里的医务人员看来,这些都是“模拟考”。这场魅力绽放的冰雪盛会才是最重要的“考场”。对此,他们都有信心交出优异答卷。
拜年
虽然不能在家过年,但除夕之日亲人的期盼总不免在脑海中闪现,油然而生的思念之情,催促大家拨通家人的电话。
午饭过后,阴祖新给父母打去了拜年电话。“他们为我保障冬奥会工作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不断地提醒我注意安全。”下一个电话拨给了身怀六甲的爱人。“我惦记她,她惦记我。嘘寒问暖之余,不忘提醒我注意个人安全。”
在父母眼中,王可“还是个宝宝”。电话一接通,她就与工作时判若两人,启动撒娇模式:“爸,我想吃家里的灌肠、大碗面。”那头的王可爸爸一听就乐了:“等你出来,咱都安排上。”父女俩兴奋地掰着指头一算,最快要到4月了。
“这次回老家,主要是把结婚典礼给办了。”王可害羞地解释,跟老公去年已经领证了,但因为疫情防控和冬奥保障,还没来得及办仪式。除夕夜跟老公视频通话,看着镜头对面吃着外卖独守空房的自家“单身狗”,王可直言又抱歉又心疼又有点好笑,“反倒是我这边有好多人陪着过年更热闹”。
药房同事庄伟回忆,往年除夕,多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做年夜饭、陪孩子玩游戏、看春晚、抢红包……“我家今年除夕团聚的人数与往年持平。”庄伟说,“少了我一个,但多了个二宝。”电话拜年时,他特意向岳父岳母表达了感谢。春节过后,庄伟的爱人也将休完产假返岗。老人既要接送大宝上幼儿园,又要担起照顾二宝的重任,会非常辛苦。“我能安心在这边工作,全靠家人支持。”
“老妈,祝您生日快乐、身体健康!由于工作原因不能给您庆生了,回去弥补。”这是除夕当天方浩所发的朋友圈。
方浩是北京急救中心经开区分中心的一名司机,此次参加了冬奥村的保障。除夕对他而言,除了是忙碌的一天,还是母亲的生日。“没关系的,儿子,妈知道你是为了国家,你在那一定要注意安全,安心工作,不用担心我们。”通话时,慈祥的妈妈虽然嘴上说着没关系,方浩却看到她背过身去偷偷抹眼泪。
“去年我妈过生日,我也没有在她身边。那时正好赶上年底疫情形势严峻,我就报名去了机场转运组,去转运新冠病人……”说到这,这个平时说起话来滔滔不绝的男人陷入了沉默。“不过我干急救已经7年了,”方浩呼了一口气接着说,“这就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使命。”
夜班
和方浩一样,春节值守,对于北京宣武医院急诊科的王春源来说,也已是常态。作为急诊科医生,参加工作10多年来,大约有一半的大年夜他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的。
今年除夕夜,王春源依然驻守夜班,从晚8时到大年初一早8时。“这次我们冬奥村的夜班是轮流值的,但我们作为年轻点的男医生,还是希望能多排一些给自己。”以前在家过年,他会守岁。今年上班前他想过,要不要到零点给家人通个话、拜个年。“后来一想,太晚了,孩子都睡了,而且在岗位上,就不要通话了。”
对于大年夜的缺席,王春源的爱人、老人都表示理解,只有7岁半的孩子略显不高兴。“我跟他说了,一定给他带很多可爱的冬奥纪念品回去。”听说有礼物,小家伙欣然应允。
来自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陈硕也在当天上夜班。经过前期有条不紊的筹备、演练、运行,冬奥村的工作早已顺畅有序。到达诊所后,陈硕与白班医生很快完成交接,迅速换上防护服进入工作状态。
在新年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刻,在综合诊所岗位上值守的北京宣武医院外科的安帅、超声科刘玉梅、护士李绍阳和北京中医医院护士耿胜华一起随着“3、2、1”的倒计时迎接了虎年新春的到来,肩并肩一起唱起了“相亲相爱一家人”。他们说,“今年的愿望,就是共同见证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圆满成功。”
“双奥”
当天的白班工作队员,大多是在晚上11时收工返回驻地酒店的。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的张圆也不例外。坐着转运大巴途经鸟巢,看到那座浑然天成的壮美建筑在一片灯光之中格外耀眼时,张圆不禁想起了14年前的那个夏天:“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我有幸成为一名医学生志愿者,身为一名兴奋剂检查陪护员,顺利完成了志愿者任务。14载光阴弹指一挥间,现如今,我再一次幸运地成为奥运志愿者。作为服务过‘双奥’的医卫人,我感受到何其幸运又是何其光荣。”
从2008年到2022年,北京这座“双奥”之城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着,来自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周梦笛也从一名懵懂的学生志愿者,成长为一名冬奥综合诊所的医疗保障人员。除夕这天,是周梦笛进入冬奥闭环生活的第14天。同事们的欢声笑语,还有大家见面时一句句的“过年好”,都化作蒸腾的热气温暖着她的心。
年味儿
在冬奥村医疗队员的眼中,离家的除夕,依然是充满年味儿的。阴祖新早上出发时发现,为突显中国年特有的氛围,诊所里未出诊的医生已经在生活区为除夕夜进行了精心的布置,大红的福字,红红的灯笼随处可见,“让人心情格外好”。
值夜班的急诊科王春源白天在驻地酒店收到了医院领导的春节问候。“我们自己也都拍一些拜年祝福的小视频,在群里分享。”驻地酒店的午饭这天也格外丰盛,王春源不但吃到了饺子,还发现餐厅的大屏幕在滚动播放大家的拜年视频,大家看得津津有味。
在奥运村解决年夜饭的王可打开餐盒时哭笑不得:“食堂师傅给我打了很多虾啊!可能是除夕夜,想让我们吃最好的。”
从早忙到晚,晚上8时,来自北京妇产医院的医生伍绍文听到了熟悉的春晚音乐声。趁着晚饭休息,小伙伴们不约而同打开手机看了几眼开场节目,虽然时间不长,但大家说着笑着其乐融融。
来自北京安贞医院的刘淑梅护士永远忘不了在冬奥村诊所里度过的除夕夜:“大家一起倒数着零点钟声的敲响,互相拜年,即使穿着防护服也能感受到彼此的激动与喜悦。”
零点过后,结束除夕白班工作的队员踏进驻地酒店大门。一队队同事早早守候在这里,为他们送上问候:“新年快乐!辛苦啦!”
“我们只是冬奥保障团队中的平凡一员。此刻,还有无数个为冬奥顺利举办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医务界同道。我想,我们不仅选择了将所学有所为,代表中国医疗服务于国际,同时也选择了暂别家庭与个人生活,度过3个月闭环且辛劳的日子。”茅彧说,所有这些选择,都将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奔赴一个意义非凡的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