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想”的优质医疗来到家门口
健康报首席记者 姚常房 健康报报记者 孙 伟 闫 龑 特约记者 张林林 姚秀军
“人顺家和事事兴,平安如意年年好”,大红对联上写着新春的祝福,采购年货的人们喜气洋洋。2021年除夕上午,北京市密云区西田各庄镇西田各庄村东西向的主街上,一派热闹景象。
买完对联的李大爷转身过马路,来到不远处的西田各庄村王伟卫生室,找到了自己的家庭医生王伟。
“王医生,我这几天休息不好,还有点头晕。”
“不着急,我给您看看。先测个体温,扫一下健康宝……”
在密云区,像李大爷这样的老人能够享受家庭医生的服务,已不是稀罕事。
密云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23.1%,高于北京市的19.6%和全国的18.7%。截至2021年年底,密云区家庭医生重点人群签约率达97.66%,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找到自己的家庭医生。
基层医疗服务全覆盖
“卫生室的工作量比平时多了一些,不过已经习惯了,不能因为过年让乡亲们看病不方便。”王伟说。这是他在诊室值守的第20个除夕。治疗室里,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中药味。
王伟说,就诊的大多是老年慢性病患者,还有身体不舒服需要中医药调理的乡亲们。他注册了微信公众号,不时发一些健康教育的小知识。如果因外出学习等情况不在诊室,他会在微信上第一时间告诉大家。
这个春节,与王伟一样值守在卫生室的村医还有很多。
2021年,密云区干了一件大事儿——首次消除卫生室“空白村”,补齐了农村地区医疗服务短板,实现了基层医疗服务全覆盖的目标。“让老百姓享有便利、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是我们最大的初心,要让群众就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密云区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王文平说。截至目前,密云区设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31家、村卫生室406家,其中政府购买服务村卫生室304家。
2021年,为消除28个“空白村”,密云区卫生健康委会同区农业农村局,制订了《密云区农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工作方案》。该区成立了以主管区长为组长,以区卫生健康委、区农业农村局、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密云分局主要领导及各镇镇长为成员的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按照“一村一室(站)”设置标准,采用新建、闲置农房翻建及装修改造等方式,在去年11月10日完成28个标准化卫生室的建设。
最让密云区卫生健康委党委副书记、副主任曲永亮高兴的是,2021年密云区招录医学毕业生20人。“2021年,通过返聘退休医生、政府购买服务、社会招聘、定向培养等方式引进执业医师、药剂师、乡村医生等,最终有30名医务人员入职村卫生室。”曲永亮介绍,每个村级卫生室均设置诊室、公共卫生室、药房等,配置治疗台等设备40件。同时,密云区加强区域临床检验中心和影像中心建设,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检验、放射诊疗能力。
老百姓最关心的服务水平也在同步提高。密云区组织院感及乡村医生质控专家建立及修订12项村卫生室工作制度,按照“镇管村用”方式,对卫生室药品采购、医生规范执业、考核评价等内容进行规范化管理。另外,加快推进新建村卫生室纳入城乡居民医保范围,方便农村居民持医保卡实时结算。目前,密云区政府购买服务的村卫生室已全部纳入医保定点管理,是北京市唯一将政府购买服务村卫生室全部纳入医保定点管理的区。
不过,密云区也有短板。王文平说,目前全区乡村医生岗位人员具备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人员占比为25%,距北京市要求的30%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区卫生健康委将积极配合市卫生健康委、首都医科大学做好乡村医生定向培养及毕业生安置工作。
优质医疗向基层延伸
密云区80%是山区,过去,山区百姓找专家看病难,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不到镇村。这一情况,在2020年11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全面接管密云区医院后有了改变。两家医院签约后,密云区医院成为北大医院密云院区,管理与发展纳入北大医院发展规划中。
为了让山区百姓方便就医,密云区依托北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和中心院区专家的指导帮扶,让北大医院密云院区与1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紧密型医共体,社区医生不断规范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全科医学科基于分级诊疗的理念,想方设法将常见病、多发病患者留在社区。北大医院接管密云院区不到1个月,全科医学科在密云院区落地,承担整个北大医院全科医学教育中医学生病房实习的工作。北大医院密云院区院长王平表示,空间的局促限制了一些新兴学科在北大医院中心院区的发展。因此,利用密云院区的学科基础和优势来发展这些学科。“现在,全科医学科有20张病床,学科发展得很好。”王平说。
北大医院密云院区副院长孙万卉说,科室成立至今,每月组织一次全区病例讨论,每家社区医院都要派代表参加。“病例讨论由社区医生牵头,针对社区实际发生的病例展开,由北大医院密云院区医生指导,北大医院中心院区专家进行点评。”
“全区的典型病例讨论分享,我们已经主讲两次了。”密云区西田各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赵春义连续几天忙疫情防控,导致声音沙哑。“我们将加大对高级职称人员的培养力度,力争3年内实现每个高级职称人员都有特色、有专长。中级职称人员积极参加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骨干培训,并参与特色科室的团队。”赵春义说。
赵春义口中的骨干培训,始于2021年。密云区遴选社区骨干全科医生,以进修学习的方式,到北大医院密云院区培训。“第一期培训了20名社区医生,培训周期为6个月。我们根据社区需求量身定制培训内容,包括临床思维、日常操作、急诊急救、日常诊断、转诊能力等。”孙万卉介绍。据悉,学员学期结束通过考核后,会被授予培训合格证书,获得在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密云院区全科医学科患者的权限。“以后每年都会举办这一培训。”曲永亮说。
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的同时,也给密云院区带来了更多可能。近日,密云院区泌尿外科收治了一名长段输尿管狭窄的患者,其输尿管支架放置数年,无法接受终身带管的现实。北大医院中心院区的李学松教授来密云院区会诊后,建议其采用回肠代输尿管术治疗,这样既能拿掉身上的造瘘管,又能提高尿路的通畅程度,保护现存肾脏的功能。“这项手术难度极大,在远郊区的医院实施,放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李学松表示。患者说,过去肯定抬脚就奔城里了。
一老一小,牵动千家万户。密云院区开设了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拓展了服务范围,提升了服务能力。王平介绍,科重症监护病房已经开展腰椎穿刺、脐静脉置管、袋鼠式护理等新技术17项,收治早产儿、需呼吸支持的危重新生儿175人,首次成功诊治了川崎病患儿,彰显了学科发展的后劲儿,同时很好地支撑了产科发展。
从乡间到区里,从基本医疗服务有保障到优质医疗触手可及,密云区的卫生健康事业越走越扎实。见多了看病就医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密云院区护士肖春娟说:“现在乡亲们少了奔波之苦,在本地就能接受高水平医治,在家门口就能找到自己的健康管家,在以前简直做梦也想不到。”
“人顺家和事事兴,平安如意年年好”,大红对联上写着新春的祝福,采购年货的人们喜气洋洋。2021年除夕上午,北京市密云区西田各庄镇西田各庄村东西向的主街上,一派热闹景象。
买完对联的李大爷转身过马路,来到不远处的西田各庄村王伟卫生室,找到了自己的家庭医生王伟。
“王医生,我这几天休息不好,还有点头晕。”
“不着急,我给您看看。先测个体温,扫一下健康宝……”
在密云区,像李大爷这样的老人能够享受家庭医生的服务,已不是稀罕事。
密云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23.1%,高于北京市的19.6%和全国的18.7%。截至2021年年底,密云区家庭医生重点人群签约率达97.66%,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找到自己的家庭医生。
基层医疗服务全覆盖
“卫生室的工作量比平时多了一些,不过已经习惯了,不能因为过年让乡亲们看病不方便。”王伟说。这是他在诊室值守的第20个除夕。治疗室里,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中药味。
王伟说,就诊的大多是老年慢性病患者,还有身体不舒服需要中医药调理的乡亲们。他注册了微信公众号,不时发一些健康教育的小知识。如果因外出学习等情况不在诊室,他会在微信上第一时间告诉大家。
这个春节,与王伟一样值守在卫生室的村医还有很多。
2021年,密云区干了一件大事儿——首次消除卫生室“空白村”,补齐了农村地区医疗服务短板,实现了基层医疗服务全覆盖的目标。“让老百姓享有便利、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是我们最大的初心,要让群众就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密云区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王文平说。截至目前,密云区设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31家、村卫生室406家,其中政府购买服务村卫生室304家。
2021年,为消除28个“空白村”,密云区卫生健康委会同区农业农村局,制订了《密云区农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工作方案》。该区成立了以主管区长为组长,以区卫生健康委、区农业农村局、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密云分局主要领导及各镇镇长为成员的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按照“一村一室(站)”设置标准,采用新建、闲置农房翻建及装修改造等方式,在去年11月10日完成28个标准化卫生室的建设。
最让密云区卫生健康委党委副书记、副主任曲永亮高兴的是,2021年密云区招录医学毕业生20人。“2021年,通过返聘退休医生、政府购买服务、社会招聘、定向培养等方式引进执业医师、药剂师、乡村医生等,最终有30名医务人员入职村卫生室。”曲永亮介绍,每个村级卫生室均设置诊室、公共卫生室、药房等,配置治疗台等设备40件。同时,密云区加强区域临床检验中心和影像中心建设,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检验、放射诊疗能力。
老百姓最关心的服务水平也在同步提高。密云区组织院感及乡村医生质控专家建立及修订12项村卫生室工作制度,按照“镇管村用”方式,对卫生室药品采购、医生规范执业、考核评价等内容进行规范化管理。另外,加快推进新建村卫生室纳入城乡居民医保范围,方便农村居民持医保卡实时结算。目前,密云区政府购买服务的村卫生室已全部纳入医保定点管理,是北京市唯一将政府购买服务村卫生室全部纳入医保定点管理的区。
不过,密云区也有短板。王文平说,目前全区乡村医生岗位人员具备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人员占比为25%,距北京市要求的30%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区卫生健康委将积极配合市卫生健康委、首都医科大学做好乡村医生定向培养及毕业生安置工作。
优质医疗向基层延伸
密云区80%是山区,过去,山区百姓找专家看病难,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不到镇村。这一情况,在2020年11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全面接管密云区医院后有了改变。两家医院签约后,密云区医院成为北大医院密云院区,管理与发展纳入北大医院发展规划中。
为了让山区百姓方便就医,密云区依托北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和中心院区专家的指导帮扶,让北大医院密云院区与1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紧密型医共体,社区医生不断规范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全科医学科基于分级诊疗的理念,想方设法将常见病、多发病患者留在社区。北大医院接管密云院区不到1个月,全科医学科在密云院区落地,承担整个北大医院全科医学教育中医学生病房实习的工作。北大医院密云院区院长王平表示,空间的局促限制了一些新兴学科在北大医院中心院区的发展。因此,利用密云院区的学科基础和优势来发展这些学科。“现在,全科医学科有20张病床,学科发展得很好。”王平说。
北大医院密云院区副院长孙万卉说,科室成立至今,每月组织一次全区病例讨论,每家社区医院都要派代表参加。“病例讨论由社区医生牵头,针对社区实际发生的病例展开,由北大医院密云院区医生指导,北大医院中心院区专家进行点评。”
“全区的典型病例讨论分享,我们已经主讲两次了。”密云区西田各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赵春义连续几天忙疫情防控,导致声音沙哑。“我们将加大对高级职称人员的培养力度,力争3年内实现每个高级职称人员都有特色、有专长。中级职称人员积极参加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骨干培训,并参与特色科室的团队。”赵春义说。
赵春义口中的骨干培训,始于2021年。密云区遴选社区骨干全科医生,以进修学习的方式,到北大医院密云院区培训。“第一期培训了20名社区医生,培训周期为6个月。我们根据社区需求量身定制培训内容,包括临床思维、日常操作、急诊急救、日常诊断、转诊能力等。”孙万卉介绍。据悉,学员学期结束通过考核后,会被授予培训合格证书,获得在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密云院区全科医学科患者的权限。“以后每年都会举办这一培训。”曲永亮说。
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的同时,也给密云院区带来了更多可能。近日,密云院区泌尿外科收治了一名长段输尿管狭窄的患者,其输尿管支架放置数年,无法接受终身带管的现实。北大医院中心院区的李学松教授来密云院区会诊后,建议其采用回肠代输尿管术治疗,这样既能拿掉身上的造瘘管,又能提高尿路的通畅程度,保护现存肾脏的功能。“这项手术难度极大,在远郊区的医院实施,放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李学松表示。患者说,过去肯定抬脚就奔城里了。
一老一小,牵动千家万户。密云院区开设了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拓展了服务范围,提升了服务能力。王平介绍,科重症监护病房已经开展腰椎穿刺、脐静脉置管、袋鼠式护理等新技术17项,收治早产儿、需呼吸支持的危重新生儿175人,首次成功诊治了川崎病患儿,彰显了学科发展的后劲儿,同时很好地支撑了产科发展。
从乡间到区里,从基本医疗服务有保障到优质医疗触手可及,密云区的卫生健康事业越走越扎实。见多了看病就医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密云院区护士肖春娟说:“现在乡亲们少了奔波之苦,在本地就能接受高水平医治,在家门口就能找到自己的健康管家,在以前简直做梦也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