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要抓落实
时间:2022-02-17 14:17:42 来源:健康报 浏览量:
□ 健 言
去年,国家层面明确了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虎年开端,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建立了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机制。外部政策不断完善,投入共识已经达成,在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上,各部门协同努力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在继往开来中,相关各方应主动抓落实,全力、全面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抓落实,要以真问题为导向。任何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要以调查研究为基础,仔细分析当前卫生健康领域遇到的难处:究竟是投资问题还是机制问题,是协同问题还是政府问题,是人力问题还是硬件问题等。同时,要站在高质量发展的角度,以新视野、新高度重新审视这些问题和难点,提出一些不仅管现在而且管长远的项目或对策。比如,要落实好分级诊疗制度,须实现“区域分开、城乡分开、上下分开、急慢分开”。目前,区域分开没问题,城乡分开做得到,上下分开开始有模有样,但是急慢分开却一直没有破题。因此,要继续在“四个分开”上下功夫,尤其是急和慢应该怎么分开、医保怎么报销等问题都需要稳妥有序找到答案。
抓落实,要敢于刀刃向内。针对运营管理精细化程度不高,学科建设、医疗服务、科研与转化、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水平两极分化明显等问题,公立医院应不断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重症医学科、呼吸科、感染科、麻醉科、检验科等学科建设的成果得到了充分展现,但距离未来社会对医学科学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因此,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将危机转化为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契机。根据功能定位优化病种结构,三级医院更加突出急危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另外,对于一些改革的标志性举措,比如预约诊疗、多学科诊疗、日间手术等就医模式,应该推动实现制度化、常态化。
抓落实,要推动试点先行。今年,各方都在关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国家遴选的试点医院有压力,其所在省份应给予更多支持。同时,其他地区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结合实际开展省级试点,促进省域内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并向基层延伸。2022年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将覆盖所有省份,启动第一批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项目,开展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启动实施“十四五”期间临床重点专科“百千万工程”;进一步完善互联网诊疗配套政策,扩大“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覆盖面……这些工作都应扎扎实实向前推进。需要提醒的是,优质资源也是有限的,要把握好度。各方应该始终牢记人才培养是医学科学事业的千秋大计,真正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人才队伍,爱护好、呵护好人才。
去年,国家层面明确了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虎年开端,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建立了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机制。外部政策不断完善,投入共识已经达成,在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上,各部门协同努力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在继往开来中,相关各方应主动抓落实,全力、全面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抓落实,要以真问题为导向。任何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要以调查研究为基础,仔细分析当前卫生健康领域遇到的难处:究竟是投资问题还是机制问题,是协同问题还是政府问题,是人力问题还是硬件问题等。同时,要站在高质量发展的角度,以新视野、新高度重新审视这些问题和难点,提出一些不仅管现在而且管长远的项目或对策。比如,要落实好分级诊疗制度,须实现“区域分开、城乡分开、上下分开、急慢分开”。目前,区域分开没问题,城乡分开做得到,上下分开开始有模有样,但是急慢分开却一直没有破题。因此,要继续在“四个分开”上下功夫,尤其是急和慢应该怎么分开、医保怎么报销等问题都需要稳妥有序找到答案。
抓落实,要敢于刀刃向内。针对运营管理精细化程度不高,学科建设、医疗服务、科研与转化、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水平两极分化明显等问题,公立医院应不断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重症医学科、呼吸科、感染科、麻醉科、检验科等学科建设的成果得到了充分展现,但距离未来社会对医学科学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因此,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将危机转化为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契机。根据功能定位优化病种结构,三级医院更加突出急危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另外,对于一些改革的标志性举措,比如预约诊疗、多学科诊疗、日间手术等就医模式,应该推动实现制度化、常态化。
抓落实,要推动试点先行。今年,各方都在关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国家遴选的试点医院有压力,其所在省份应给予更多支持。同时,其他地区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结合实际开展省级试点,促进省域内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并向基层延伸。2022年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将覆盖所有省份,启动第一批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项目,开展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启动实施“十四五”期间临床重点专科“百千万工程”;进一步完善互联网诊疗配套政策,扩大“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覆盖面……这些工作都应扎扎实实向前推进。需要提醒的是,优质资源也是有限的,要把握好度。各方应该始终牢记人才培养是医学科学事业的千秋大计,真正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人才队伍,爱护好、呵护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