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第一国门”防线
□ 本报记者 张磊 肖景丹 闫龑 徐秉楠 通讯员 黄晓凤 徐彦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年旅客量位居全球第二,被誉为“第一国门”。作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唯一官方出入境口岸,这里是所有参赛运动员、外国政要以及货物入境的首站。为了做好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斩断境外输入链条,顺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力以赴,用无数个不眠之夜换取“第一国门”零感染的骄人战绩。
“早出晚归”斩断“物传人”
2月17日,北京冬奥会第13个比赛日。
如果从即将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旁跑道的飞机的舷窗向外看,紧邻机场有两座顶部绘有“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巨幅标识的库房。这就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物流中心。
作为世界顶级赛事,冬奥会的举办离不开完善的物流系统。北京2022年冬奥会物资涉及两地三赛区40余个场馆,数量巨大,品类繁杂。主物流中心既是物资的集中存储场所,同时也承担着赛事所需物资的分拨、配送、通关协调等服务保障任务。
“防疫任务就交给了我们。”顺义区疾控中心副主任、主物流中心医疗与防疫副主任甄国新说,防疫主要从人、物、环境3个方面入手,场馆工作人员、OBS(奥林匹克广播服务公司)技术人员以及OBS入境转播器材、技术设备等的防控,场馆内外环境防控等,一个都不能少。
走进主物流中心,甄国新向记者介绍,中心总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分为南北两座库房,建筑外墙的喷绘将京张赛区山形及长城形态与绿水青山、动感线条、赛场滑道和前沿科技相融合,成为具有地域特色和中国风韵的美景。记者看到,主物流中心地上3层,货运车辆可通过东侧盘道直接到达各层卸货平台。在货车进入主物流中心后,工作人员就对车体进行全面消杀,货物卸完后再进行二次消杀。所有货物进入库房后,每天对存储环境进行多次消杀,直至货物转运出去。此外,为了尽量减少接触,主物流中心内采用了机器人配送等无接触的物流配送方式。
甄国新介绍,主物流中心是冬奥会启用最早,关闭最晚的非竞赛场馆,可谓“早出晚归”。“2021年3月,我们就已派员进驻主物流中心,负责制订防疫方案等工作。”主物流中心启用后,采取了分区管理,闭环内由消杀人员做好消毒防疫,疾控人员则在环外,通过监控录像等方式,随时监督环内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技术支持。主物流中心整体防疫方案延展到了14个业务领域与多个专项,包括闭环管理、疫苗接种、病媒生物防治等专项方案的制订实施等。
“零感染!”谈到目前的防疫效果,甄国新颇为自豪,“从2021年9月第一批OBS物资进入,我们已经保障了4000多个物流托盘的安全流动。”
“最大的考验是坚持”
首都机场内的防疫重点是入境人员。这项工作由首都机场运行团队负责,顺义区疾控中心党总支委员游凯就是团队成员之一。
游凯告诉记者,机场运行团队由闭环内工作人员和闭环外3个办公区的人员组成。闭环内主要包括各业务部门的骨干、志愿者等,涵盖了首都机场、相关航空公司、海关、边检、安保、物流企业等多家单位的千余名工作人员。闭环外3个办公区的260余人,其构成与环内相同,主要负责各项保障工作的指挥调度、沟通协调、突发状况处置、现场决策等,采用24小时值守,与北京市冬奥组委时刻保持联系,确保各项保障任务顺畅进行。
游凯就在闭环外的一个办公区工作。国外运动员入境前,游凯和同事的主要工作是开展疫情防控知识和技能培训。作为一名“老疾控人”,游凯说:“以前参与的培训工作也挺多的,受训的主要是医疗卫生人员,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培训效果很容易保证。但这次闭环内受训的既有大学生志愿者,也有物流搬运工,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不同。”
“游老师,穿防护服真的能完全防住新冠病毒吗?”游凯清晰地记得,这是培训时一位大学生志愿者提出的问题。“一开始,一些志愿者对新冠感染风险还是心存恐惧的。”游凯说,培训工作一方面是指导他们掌握科学防疫的技能,同时也是对其进行心理安抚和疏导。“我曾给多名新冠感染者采集咽拭子,现在还健康地站在这里讲课,说明只要科学防护,零感染是可以实现的。”游凯笑着回答这位志愿者。
穿脱防护服,是培训中最关键的环节,尤其是脱防护服的过程,只有严格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才能杜绝感染。一次、两次、三次……让游凯颇为感动的是,参与培训的人员反复练习,学得特别认真。“大家都在为零感染的目标努力。”
随着首批运动员抵京,防疫也进入了实战阶段。此时,在闭环外的游凯一刻不敢放松,通过视频监控随时查看,定期召开线上疫情防控工作例会,结合穿脱防护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疫情风险隐患,督促各部门按要求落实。对不合格人员再次开展强化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继续上岗。“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及时反馈督查中发现的问题。之后,还要继续组织培训,既要说清楚这么做为什么不对,会产生哪些危害,又要讲解应该怎么做,为何这样做效果更好。”
“最大的考验是坚持。”游凯坦言,航站楼是外国运动员抵京后的首站,也是离境的末端,防控持续时间长,参与人员易出现倦怠。“所以,更要把好关,及时发现问题。”
“全阴!”谈及目前首都机场服务保障团队的防疫状况,游凯颇为自豪,“这也是培训效果的最佳注脚。”
“将零感染的成绩保持下去”
新冠疫情发生后的两年,国门防疫、城市防疫、冬奥保障,顺义区疾控中心在3条防线齐发力。该中心主任彭涛告诉记者,为了保障冬奥会顺利举行,顺义区疾控中心倾尽全力,2021年就成立了冬奥会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全中心150余名员工齐上阵,承担了冬残奥会12个重点点位的保障任务,包括做好顺义区冬奥主物流中心、机场T3航站楼D区抵离中心、机场交通场站、运动员食材总仓、志愿者集中驻地等涉奥场所的公共卫生保障及冬奥会期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及处置工作,对相关点位的防疫工作进行指导、检查,提出专业建议,为冬奥防疫工作贡献专业力量。
“除了你们看到的主物流中心以及机场运行团队,我们还有很多小组。”彭涛说,比如,机场交通场站保障组负责为交通场站(P7)提供防疫技术支持,指导第三方消杀公司开展车辆及公共区域消杀,指导交通场站(P7)落实相关防疫措施;同时,冬奥会保障期间,为全区生活饮水、室内空气质量、集中空调卫生监测提供技术支持等。又比如,物流和食品总仓保障及疫苗接种组负责为冬奥会新冠疫苗接种提供技术支持等。
2月20日,北京冬奥会落下帷幕,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也迎来了运动员和货物出京高峰;同时,冬残奥会的大幕也将徐徐拉开。“我们还要继续坚守岗位,慎终如始,将零感染的成绩保持下去!”彭涛说。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年旅客量位居全球第二,被誉为“第一国门”。作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唯一官方出入境口岸,这里是所有参赛运动员、外国政要以及货物入境的首站。为了做好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斩断境外输入链条,顺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力以赴,用无数个不眠之夜换取“第一国门”零感染的骄人战绩。
“早出晚归”斩断“物传人”
2月17日,北京冬奥会第13个比赛日。
如果从即将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旁跑道的飞机的舷窗向外看,紧邻机场有两座顶部绘有“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巨幅标识的库房。这就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物流中心。
作为世界顶级赛事,冬奥会的举办离不开完善的物流系统。北京2022年冬奥会物资涉及两地三赛区40余个场馆,数量巨大,品类繁杂。主物流中心既是物资的集中存储场所,同时也承担着赛事所需物资的分拨、配送、通关协调等服务保障任务。
“防疫任务就交给了我们。”顺义区疾控中心副主任、主物流中心医疗与防疫副主任甄国新说,防疫主要从人、物、环境3个方面入手,场馆工作人员、OBS(奥林匹克广播服务公司)技术人员以及OBS入境转播器材、技术设备等的防控,场馆内外环境防控等,一个都不能少。
走进主物流中心,甄国新向记者介绍,中心总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分为南北两座库房,建筑外墙的喷绘将京张赛区山形及长城形态与绿水青山、动感线条、赛场滑道和前沿科技相融合,成为具有地域特色和中国风韵的美景。记者看到,主物流中心地上3层,货运车辆可通过东侧盘道直接到达各层卸货平台。在货车进入主物流中心后,工作人员就对车体进行全面消杀,货物卸完后再进行二次消杀。所有货物进入库房后,每天对存储环境进行多次消杀,直至货物转运出去。此外,为了尽量减少接触,主物流中心内采用了机器人配送等无接触的物流配送方式。
甄国新介绍,主物流中心是冬奥会启用最早,关闭最晚的非竞赛场馆,可谓“早出晚归”。“2021年3月,我们就已派员进驻主物流中心,负责制订防疫方案等工作。”主物流中心启用后,采取了分区管理,闭环内由消杀人员做好消毒防疫,疾控人员则在环外,通过监控录像等方式,随时监督环内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技术支持。主物流中心整体防疫方案延展到了14个业务领域与多个专项,包括闭环管理、疫苗接种、病媒生物防治等专项方案的制订实施等。
“零感染!”谈到目前的防疫效果,甄国新颇为自豪,“从2021年9月第一批OBS物资进入,我们已经保障了4000多个物流托盘的安全流动。”
“最大的考验是坚持”
首都机场内的防疫重点是入境人员。这项工作由首都机场运行团队负责,顺义区疾控中心党总支委员游凯就是团队成员之一。
游凯告诉记者,机场运行团队由闭环内工作人员和闭环外3个办公区的人员组成。闭环内主要包括各业务部门的骨干、志愿者等,涵盖了首都机场、相关航空公司、海关、边检、安保、物流企业等多家单位的千余名工作人员。闭环外3个办公区的260余人,其构成与环内相同,主要负责各项保障工作的指挥调度、沟通协调、突发状况处置、现场决策等,采用24小时值守,与北京市冬奥组委时刻保持联系,确保各项保障任务顺畅进行。
游凯就在闭环外的一个办公区工作。国外运动员入境前,游凯和同事的主要工作是开展疫情防控知识和技能培训。作为一名“老疾控人”,游凯说:“以前参与的培训工作也挺多的,受训的主要是医疗卫生人员,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培训效果很容易保证。但这次闭环内受训的既有大学生志愿者,也有物流搬运工,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不同。”
“游老师,穿防护服真的能完全防住新冠病毒吗?”游凯清晰地记得,这是培训时一位大学生志愿者提出的问题。“一开始,一些志愿者对新冠感染风险还是心存恐惧的。”游凯说,培训工作一方面是指导他们掌握科学防疫的技能,同时也是对其进行心理安抚和疏导。“我曾给多名新冠感染者采集咽拭子,现在还健康地站在这里讲课,说明只要科学防护,零感染是可以实现的。”游凯笑着回答这位志愿者。
穿脱防护服,是培训中最关键的环节,尤其是脱防护服的过程,只有严格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才能杜绝感染。一次、两次、三次……让游凯颇为感动的是,参与培训的人员反复练习,学得特别认真。“大家都在为零感染的目标努力。”
随着首批运动员抵京,防疫也进入了实战阶段。此时,在闭环外的游凯一刻不敢放松,通过视频监控随时查看,定期召开线上疫情防控工作例会,结合穿脱防护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疫情风险隐患,督促各部门按要求落实。对不合格人员再次开展强化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继续上岗。“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及时反馈督查中发现的问题。之后,还要继续组织培训,既要说清楚这么做为什么不对,会产生哪些危害,又要讲解应该怎么做,为何这样做效果更好。”
“最大的考验是坚持。”游凯坦言,航站楼是外国运动员抵京后的首站,也是离境的末端,防控持续时间长,参与人员易出现倦怠。“所以,更要把好关,及时发现问题。”
“全阴!”谈及目前首都机场服务保障团队的防疫状况,游凯颇为自豪,“这也是培训效果的最佳注脚。”
“将零感染的成绩保持下去”
新冠疫情发生后的两年,国门防疫、城市防疫、冬奥保障,顺义区疾控中心在3条防线齐发力。该中心主任彭涛告诉记者,为了保障冬奥会顺利举行,顺义区疾控中心倾尽全力,2021年就成立了冬奥会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全中心150余名员工齐上阵,承担了冬残奥会12个重点点位的保障任务,包括做好顺义区冬奥主物流中心、机场T3航站楼D区抵离中心、机场交通场站、运动员食材总仓、志愿者集中驻地等涉奥场所的公共卫生保障及冬奥会期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及处置工作,对相关点位的防疫工作进行指导、检查,提出专业建议,为冬奥防疫工作贡献专业力量。
“除了你们看到的主物流中心以及机场运行团队,我们还有很多小组。”彭涛说,比如,机场交通场站保障组负责为交通场站(P7)提供防疫技术支持,指导第三方消杀公司开展车辆及公共区域消杀,指导交通场站(P7)落实相关防疫措施;同时,冬奥会保障期间,为全区生活饮水、室内空气质量、集中空调卫生监测提供技术支持等。又比如,物流和食品总仓保障及疫苗接种组负责为冬奥会新冠疫苗接种提供技术支持等。
2月20日,北京冬奥会落下帷幕,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也迎来了运动员和货物出京高峰;同时,冬残奥会的大幕也将徐徐拉开。“我们还要继续坚守岗位,慎终如始,将零感染的成绩保持下去!”彭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