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农村医药网官方网站!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
时间:2022-02-26 00:08:52   来源:农村医药报   浏览量: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
 
王立祥  李 静  刘亚华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Active Abdominal Compression-Decompression CPR [AACD-CPR])是源于临床上针对心脏骤停实施传统的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禁忌证的限制而产生,且在实施传统的胸外按压心肺复苏过程中约30%~80%并发肋骨或胸骨骨折,骨软骨交界分离导致肺、胸膜及心脏损伤,从而限制了对传统胸外按压技术的实施,影响了心肺复苏的成功率,由此探索出“胸路不通走腹路”的新途径——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应运而生。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是针对心脏骤停患者,通过对腹部进行提拉与按压改变胸腹内外压力,发挥“腹泵”机制,进而建立人工循环与呼吸并重的心肺复苏之术。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与传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方法有着共通之处,即通过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履行起死回生的使命(如图1-2)。
 
       1.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的基本原理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在临床上是如何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生命的呢?它是通过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其吸盘吸附于心脏骤停患者的中上腹部,由抢救者手持手柄,主动提拉与按压腹部,使腹腔内压力发生变化,驱动胸腹之间的膈肌上下移动产生的“腹泵”机制,继而改变胸腔内容积与胸腔内外压力梯度,发挥“胸泵”“心泵”“肺泵”多泵效应,增加心脏排血量的同时完成体外腹式呼吸,进而实现人工循环与呼吸并举的心肺复苏技术(见图3-4)。
图3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


图4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操作
 
        2.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的适应症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能发挥什么独特的作用呢?一是可以对胸廓不完整(胸肋骨骨折等)的心脏骤停患者实施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而弥补了以往胸外按压不能对胸部创伤患者行心肺复苏的缺陷;二是对可进行胸外按压的胸廓完整性心脏骤停患者实施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协同救治,达到了胸腹联合心肺复苏的最大化效应;三是可以驱动胸腹之间的人体主要呼吸肌——膈肌完成体外腹式人工呼吸效应(图5)。禁忌证为:腹部外伤、腹主动脉瘤、膈肌破裂、腹腔器官出血、腹腔巨大肿物。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所使用的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针对成人患者设计,不适用于(婴幼儿、儿童及体重小于40 kg大于150 kg的患者等)。据相关数据显示,80%以上的心脏骤停发生于院外,面对院外我们无法掌控的复杂环境以及各不相同的病理生理特点,把握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的要点和精髓,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病而为地运用其标准化、多元化、个体化方法是复苏成功的关键。


图5  膈肌完成体外腹式人工呼吸效应
        3.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方法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采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LW-1000)吸附于心脏骤停患者中上腹部,以100次/min的频率连续交替对腹部实施向上提拉(提拉拉力10~30 kg)和向下按压(按压压力40~50 kg),达到同步建立人工循环和通气的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经过多年临床摸索与实践(6),总结出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标准化、多元化、个体化临床操作方法如下。

 
图6 《中国心肺复苏指南》之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操作系统分类
        3.1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标准化操作方法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标准化操作方法(图7):
        ① 跪在患者一侧,(身体中线与肚脐与剑突中点一致)双手抓紧手柄(图7A);
        ② 启动仪器,将仪器放置患者的中上腹部自动吸附;
        ③ 吸附完毕后,根据指示以100次/分的速率进行腹部提压;
        ④ 下压力度:40~50 kg,上提力度:10~30 kg;
        ⑤ 提压过程中肘关节不可弯曲(图7B、图7C);
        ⑥ 提压时面板要与患者平行,使用过程中避免前后左右晃动垂直进行提压(图7D);
        ⑦ 操作完毕后,双手指按压吸附处皮肤,移除仪器操作完毕。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标准化操作方法适用于有适度空间的医疗场所等。

 

图7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标准化操作方法
 

        3.2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多元化操作方法
        多元化是在标准化的基本框架下的丰富和延伸,受制于空间受限(如直升机、灾难废墟等狭窄空间)、呼吸支持、联合胸外按压等场景,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标准化方法无法施行时,多元化操作方法应势而出。主要有头腹位操作方法、肢腹位操作方法、胸腹联合操作方法、与球囊面罩配合操作方法等,具体如下。
        3.2.1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头腹位操作方法(图8):
        ① 一人双腿岔开跪跨在被救者的头部;
        ② 吸附被救者腹部与底板紧密连接;
        ③ 右手抓握仪器面板与手柄右上角,左手抓住握仪器面板与手柄左下角(图8A、图8B);
        ④ 重心前倾,两臂与面板垂直(图8C、图8D);
        ⑤ 其余操作同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标准化操作方法。
 

图8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多元化头腹位操作方法
 
 
        3.2.2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肢腹位操作方法(图9):
        ① 一人双腿岔开跪骑在被救者的髋关节处;
        ② 将仪器放置吸附被救者腹部与底板紧密连接;
        ③ 右手抓握仪器面板与手柄右上角,左手抓握仪器面板与手柄左下角(图9A、图9B);
        ④ 重心前倾,两臂伸直,提压时与面板垂直(图9C、图8D);
        ⑤ 其余操作同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标准化操作方法。
 

图9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多元化肢腹位操作方法
 
        3.2.3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胸腹联合操作方法
        ① 操作两人位于患者两侧相对;
        ② 其中一人以标准的形式进行胸外按压[具体为用左手掌跟紧贴患者的胸骨中下1/3处,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伸直,用上身力量连续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为100次/min,按压深度为胸骨下陷5~6cm,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
        ③ 另外一个人将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放在患者的腹部,以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标准化操作方法进行操作;
        ④ 在胸部按压胸廓回弹时同步按压腹部,按压胸部时同步上提腹部,腹部与胸部按压频率比例为1∶1(图10A)。

 
图10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多元化胸腹联合及与球囊面罩配合操作方法
 

        3.2.4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与球囊面罩配合操作方法
        ① 使用球囊面罩的施救者跪于患者头侧;
        ② 其中一人以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标准化操作方法进行操作;
        ③ 另一人用球囊面罩进行配合;
        ④ 腹部提压30次,给予2次球囊给气,每次通气大于1秒,球囊给气时,腹部上提,球囊舒张时,腹部下压(图10B、图10C)。
        3.3.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个体化操作方法
个体化强调关注每个个体的需求,本节主要探讨的是针对每个患者的实际,为其提供适情而定的个体化操作方法。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个体化操作方法适用于空间受限(如直升机、灾难废墟等狭窄空间)、患者无法平躺、战场复杂环境等情景。主要有站姿侧卧位操作方法、坐姿侧卧位操作方法、半卧侧卧位操作方法等,具体如下。
        3.3.1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站姿侧卧位操作方法
        ① 将患者摆放成侧卧位,后背硬物支撑;
        ② 操作者身体呈弓步,两臂自然伸直与患者平面垂直(图11A、图11B);
        ③ 其余操作同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标准化操作方法。

 
 
图11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个体化站姿侧卧位操作方法
 
        3.3.2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坐姿侧卧位操作方法
        ① 将患者摆放成侧卧位,后背硬物支撑;
        ② 操作者于椅子上自然坐直,两臂自然伸直与患者平面垂直(图12A、图12B);
        ③ 其余操作同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标准化操作方法。

 
图12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个体化坐姿侧卧位操作方法
 
 
        3.3.3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半卧侧卧位操作方法
        ① 将患者摆放成侧卧位,后背硬物支撑;
        ② 操作者半卧于患者正面,两臂自然伸直与患者平面垂直(图13A、图13B);
        ③ 其余操作同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标准化操作方法。

 
图13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个体化半卧侧卧位操作方法
 
        4.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的应用
        4.1 开通气道(airway,A):通常采用仰头抬颏法,对于怀疑有头、颈部创伤患者采用托颌法打开气道,同时清除病人口腔、鼻腔内的上呼吸道异物;运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吸附于心搏骤停患者中上腹部,连续3-5次快速向内向上按压(40-50 kg),产生海姆立克效应,实现畅通上下呼吸道。
        4.2 人工呼吸(breathing,B):人工口对口呼吸时,捏住患者的鼻孔防止漏气,急救者用口把患者的口完全罩住,呈密封状,缓慢吹气3-5次,每次吹气应持续1s以上,确保通气时可见胸廓起伏。运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吸附于心搏骤停患者中上腹部,连续进行均慢速3-5次腹部提压人工呼吸,每次提压时间≥1秒,往复进行腹部提压(上提10-30kg下压40-50kg)产生膈肌上下移动,实现体外腹式人工呼吸,尤适用于不宜进行人工呼吸的心脏骤停患者。
        4.3 人工循环(circulation,C):⑴ 胸外按压时须快速、有力,按压频率100~120次/min,按压深度成人5-6cm,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回复,按压与放松比大致相等,尽量避免胸外按压中断。在建立人工气道前,成人单人心肺复苏或双人心肺复苏,按压/通气比都为 30:2,建立高级气道(如气管插管)以后,按压与通气可能不同步,通气频率为10次/min;⑵运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吸附于心搏骤停患者中上腹部;以100次/min的速率进行腹部提压,提拉力度10~30kg,按压力度 40~50kg,产生腹内压与胸腔压力变化的心泵、肺泵效应,实现人工循环与呼吸;⑶欲进行体外电除颤准备前,适时启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包括减少胸外按压中断时间,切实保障实现高质量心肺复苏。(图14)
 

图14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掌握“三步”
 
       5.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的意义
       通过运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的标准化、多元化、个体化临床操作方法,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高质量心肺复苏奠定了基础,实现临床四大效应:一是开放气道的海姆立克效应,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按压腹部时腹腔内压力上升致膈肌上移,产生,迅速产生较高的呼出流速排出气道和肺内储留的异物,帮助患者畅通上下呼吸道。二是人工呼吸的通气效应,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的呼吸模式在提拉与按压腹部促使膈肌上下移动,通过改变腹、胸腔内压力,促使肺部完成吸气与呼气动作,充分提供氧合。三是人工循环的增强效应,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为患者建立人工循环时,当其提拉与按压腹部可驱使动静脉血液回流增加,尤其是增加腹主动脉压的同时,提高了冠脉灌注压,增加了心排血量,建立更有效的人工循环。四是争分夺秒的时间效应,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为患者进行复苏时,对上身的穿刺、气管插管等其他相关操作影响较小,充分提供血容量并提高了协同配合效率,同时为患者实施体外电除颤时,不需要停止按压,不影响腹部提压操作,充分为复苏赢得了宝贵时间。当心脏骤停患者无胸外按压禁忌证时可协同运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和传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术。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可以对传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术的抢救环节进行协同加强,提高心肺复苏的效率和效果。当心脏骤停患者存在胸外按压禁忌证时,可运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方法开放气道、协助呼吸、建立循环、放置电极贴片除颤而不需要停止按压,均能在与“死神”抗争、与时间赛跑上发挥作用。
       随着《中国心肺复苏培训指南》的正式颁布,训练专业的技能、训练多维的技艺、训练灵活的技法的“三训”方案指导我们在心肺复苏的实际工作中,需要在专业的前提下,进行多维、灵活的应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本指南从心搏骤停患者实际出发,结合实地环境,通过临床实践而颁布的标准化、多元化、个体化临床操作方法,将作为临床开展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提供指导性参考标准。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应用研究表明,它除了具有独特的起腹心动、起腹呼吸特质外,尚能强化传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的每一个环节,为实现高质量心肺复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纵观心肺复苏的历史,利用胸、腹部进行按压抢救早有史记记载。中国古代东汉名医张仲景(公元145-208年)在《金匮要略·杂疗方第二十三》中,对自缢猝死的急救方法进行了描述:“徐徐抱解,不得断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表明因人而异、因地制宜、胸、腹等并举的心肺复苏方法不可或缺,大有作为。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其主要功能是为血液流动提供动力,将血液养分输送到全身组织,以满足人体的生命活动。心脏作为最为重要的器官,平时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被由胸肋骨骨架构成的胸廓之“家”罩于其中,平素安然悠哉地节律跳动。但当这个“家”遭遇各种原因引发创伤胸肋骨骨折等,使其胸廓不完整,导致“家”主体结构被破坏,对于居于其内停止跳动的心脏进行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抢救,开辟了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的“心”思路,为心脏找到了腹部“第二个家”,成为了其护佑生命的守护神!
 
参考文献:
[1] 王立祥 , 孟庆义 , 余涛 . 2016 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 [J]. 中华 危重病急救医学 , 2016, 28 (12): 1059-1079. DOI: 10.3760/cma. j.issn.2095-4352.2016.12.002.
Wang LX, Meng QY, Yu T. 2016 National consensus on 心脏骤停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China [J]. Chin Crit 心脏骤停re Med, 2016, 28 (12): 1059-1079. DOI: 10.3760/cma.j.issn.2095-4352.2016.12.002.
[2] 王立祥 孟庆义 余涛 2018 中国心肺复苏培训专家共识[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8,30(5):385-400
[3] 中国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协作组 .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专家共识 [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2013, 22 (9): 957-959. DOI: 10.3760/cma. j.issn.1671-0282.2013.09.004.
Collaborating Groups of Chinese Active Abdominal Compression- Decompression CPR. Consensus on active abdominal compression- decompression 心脏骤停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J]. Chin J Emerg Med, 2013, 22 (9): 957-959.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 2013.09.004.
[4] 李鑫 刘亚华 王立祥 《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之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临床操作指南.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9 年 4 月第 31 卷第 4 期 Chin Crit 心脏骤停re Med,April 2019,Vol.31,No.4
[5]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专家共识[J].解放军医学杂志.2020,45(4): 345-258
[6] 王立祥, 吕传柱, 余涛. 中国公众心肺复苏卫生健康指南[J]. 实用休克杂志( 中英文) 2018, 2(6):367-369. DOI:
[7] 季之欣  刘亚华 王立祥 腹部是心脏的第二个“家”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9 年 4 月第 31 卷第 4 期 Chin Crit 心脏骤停re Med,April 2019,Vol.31,No.4
[8] 王立祥 《腹部心肺复苏学》 2014年9月 人民军医出版社
[9] 刘中民  灾难中的心肺复苏技术 《灾难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年9月183-197
[10] 郭子健  费舟  心肺复苏方法《外科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年2月65-71
[11] 王立祥  刘中民 刘亮  腹部心肺复苏技术《中国心肺复苏培训教程》 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年10月62-72
[12] 张文武  腹部心肺复苏.《急诊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9月 685-688


 
排行榜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版权所有:农村医药报网

蒙ICP备16001043号-3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8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