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想看到的就是那个“晚”字
□ 健康报记者 高艳坤 张 磊
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逐步提高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防治服务水平。在3月7日举办的第二场“委员通道”上回答记者提问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王贵齐提出了他对实现癌症预防和早诊早治的思考和建议。
“作为从事肿瘤诊疗的医生,最不想看到的就是那个‘晚’字。”王贵齐回忆说,自己1986年毕业后就在肿瘤专科医院从事肿瘤诊疗工作,那时候他们遇到的肿瘤患者几乎都处于中晚期。虽然手术很成功,病灶也切除了,但是花上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完成的一台手术手术往往给患者的身体造成较大创伤,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这样的结果让王贵齐感到沮丧。
王贵齐说,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进行早期筛查的人太少了。
“恶性肿瘤早期是没有典型症状的。”王贵齐提醒,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就国内高发的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来说,从身体正常到出现癌前病变、早期癌,最后发展到有临床症状的中晚期肿瘤,整个过程需要10~15年的时间,“一旦出现明显的症状,不少已是中晚期了”。
王贵齐说,远离烟酒、适当活动、合理膳食、规律起居等,可以预防1/3恶性肿瘤的发生。如果是高危人群,无论有没有症状,也应该通过胃肠镜等技术手段主动接受筛查。
王贵齐介绍,20多年前,他跟随老一代专家在食管癌、胃癌、结肠癌高发区启动了农村癌症筛查早诊工作。他也因此转行从事肿瘤筛查、内镜微创治疗等。在国家公共卫生重大专项支持下,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目前农村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已经覆盖全国31个省份782个县区。大量的基层医务员经过培训后,癌症筛查早诊的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
“为了避免出现‘晚’字,全社会一定要围绕‘早’字尽力。”王贵齐说,只要持续推进农村癌症筛查早诊工作高质量发展,就一定会实现农村主要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双下降,也一定会摘掉我国食管癌、胃癌世界第一高发国家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