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 · 话题:呼唤中医药再献良方
时间:2022-03-09 13:19:13 来源:健康报 浏览量:
从“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鼓励中西医结合”,到“坚持中西医并重,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再到“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近5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传递出的这些信息让中医药界颇为振奋。多位代表、委员直言,“对中医药振兴满怀信心”。
□ 健康报报 首席记者 叶龙杰 记者 赵星月 张 磊 高艳坤
持续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
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彰显出特色优势,其发挥的重要作用使人们对中医药的认同进一步提升。代表、委员们呼吁,需持续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
“科技创新是突破中医药发展瓶颈的必然途径,中医药发展迫切需要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相融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诊疗部主任杨宇飞认为,大数据“三通一平”是中医药发展的新基建,必须推动各医院数据中心联通、全国医用数据专网联通、全行业大数据算力联通和云平台体系建设,从而奠定我国中医药智能化的基础,实现远程诊疗、患者随访,全面推广中医药治未病评测技术,进而推进中医诊疗个体化、精准化。
“重焕活力,势必要扩大中医药在公共卫生项目中的应用。”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院长毕宏生建议,加快中医药重大科研成果的临床转化,在防病治病中贡献科学、安全、有效的中医方案、中医智慧和中医力量。
毕宏生介绍,山东省在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工作中积极引入中医理念,建立三级预警模型,研制3D扫描和3D打印近视穴位治疗仪,同时将针刺、艾灸等技术运用于防治工作中,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及创新发展,探索形成近视防控“山东模式”。
临床与科研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2020年卫生技术人员达1067.8万人,但中医药卫生人员总数仅82.9万人。除数量上的劣势外,中药新药研发人员技术水平也不足,对中医药优势技术的遴选较少;中医药循证建设人才缺乏,在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实施中的指导性欠佳,中药新药上市后再评价与循证医学方法的结合不充分。”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王阶看来,一方面要培养具有深厚中医底蕴的临床人才,使之能够运用中医理论知识体系进行诊疗服务;另一方面要培养掌握制药新方法的技术人才,优化现有制剂配比技术。
把握特点是运用的“金律”
中药和化学药品分属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在作用机理、疗效评价以及原料来源等方面差异显著,因此需制定符合中药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政策措施。
“2021年年底,由湖北省牵头的19省市中成药联盟集采圆满结束,为全国中成药集采积累了有益经验。但鉴于目前中成药质量和疗效等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建议稳妥推进中成药集采。”全国人大代表、湖南时代阳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唐纯玉认为,中成药质控难、成本高,原因在于药材产地、采收加工、生产设备、制造工艺不同,其质量和疗效存在差异。独家品种即使有些功能主治相似,作用机制和疗效也不尽相同。她建议,对日均费用较低的品种,暂不进行集采。此外,对独家品种进行集采时也要合理分组,对于功能主治相似的不宜简单归于一组,避免直接进行降幅“比拼”。
中医药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蕴藏在中医药文献和临床实践中的理论精华、文化精华、知识精华和经验精华亟待传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加快推进活态传承,完善学术传承制度,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传承,实现数字化、影像化记录。
“我国现有国医大师90名,国家级名中医1800多名,省级、市级名中医更多。名中医学术传承档案是现代名医及其弟子从事医疗活动的真实记录,是名中医学术经验的载体,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广东省委副主委、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卢传坚指出,目前名中医学术传承档案还未形成比较规范的收集整理标准,需建立名中医学术传承文件归档管理规范,保障学术传承资料的保存、发掘、研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这是把中医药宝贵财富发展好、利用好的先决条件。
卢传坚建议,一方面,要出台相关标准,建立名中医学术传承档案管理规范,为各级中医医疗机构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工作标准;另一方面,要遴选学术机构作为名中医学术传承档案管理试点单位,与档案部门深度合作、双向联动,规范建立名中医学术传承档案体系并系统总结经验向全国推广。同时,可应用现代技术方法对名中医学术传承档案进行分类与标引,建立电子化的原始资料档案库,在提高中医药显性知识获得效率的基础上,确保中医药科技创新过程中的数据可溯源。
培育产业是振兴的土壤
把脉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并对症开方,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对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中药材产量2019年达到450.5万吨,中药材表观消费量444.0万吨。在庞大的市场需求面前,我国中药行业的市场规模约占全国GDP的0.82%,比重仍较低。”王阶介绍,药材种植面积约260.75万公顷,野生药用资源种植产业存在产量锐减、质量参差不齐、资源保护意识缺乏等问题。这些因素加深了供给不足与需求膨胀间的矛盾,危及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因此,要开发可持续化中药材资源,探索绿色发展新方式。”王阶说,第一是保护野生动植物生态环境,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从技术层面提高药用动植物资源的产量和质量;第二是从盲目的无序化种养到GAP规范化生产过渡,减少产品农药残留;第三是优化中药原料来源结构,探索中药有效成分和作用机理,寻找可能的替代药物或资源;第四是深入利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结果,推进道地药材基地建设,带动实施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
今年两会,民革中央的一项提案同样聚焦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发展。该提案指出,我国在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大力推进中医药产业现代化,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健康服务的内在需求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仍存在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规模小、不能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新需求等问题。该提案建议,加快完善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化体系,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规模。比如,扶持中医药养老及康复服务产业发展,统筹整合中医医疗与养老服务资源,鼓励中医医院单独举办或与社会力量合办具有中医特色的养老院或康复医院。
“一项针对北京市海淀区3841名老年人的调研表明,72.35%的老年人希望能在身边(社区或居家)享受中医健康养老服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肛肠科主任安阿玥认为,应将中医健康养老护理员纳入国家职业大典,使之成为养老护理员职业下设的一个新工种。
“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护理,使其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少生大病,恰恰是中医健康养老的优势。”安阿玥解释,中医健康养老护理员运用中医药(民族医药)理念、方法和技术等,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保养身心、预防疾病、改善体质、增进健康的养老服务,能够实现其健康延年的理想生活目标。
□ 健康报报 首席记者 叶龙杰 记者 赵星月 张 磊 高艳坤
持续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
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彰显出特色优势,其发挥的重要作用使人们对中医药的认同进一步提升。代表、委员们呼吁,需持续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
“科技创新是突破中医药发展瓶颈的必然途径,中医药发展迫切需要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相融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诊疗部主任杨宇飞认为,大数据“三通一平”是中医药发展的新基建,必须推动各医院数据中心联通、全国医用数据专网联通、全行业大数据算力联通和云平台体系建设,从而奠定我国中医药智能化的基础,实现远程诊疗、患者随访,全面推广中医药治未病评测技术,进而推进中医诊疗个体化、精准化。
“重焕活力,势必要扩大中医药在公共卫生项目中的应用。”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院长毕宏生建议,加快中医药重大科研成果的临床转化,在防病治病中贡献科学、安全、有效的中医方案、中医智慧和中医力量。
毕宏生介绍,山东省在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工作中积极引入中医理念,建立三级预警模型,研制3D扫描和3D打印近视穴位治疗仪,同时将针刺、艾灸等技术运用于防治工作中,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及创新发展,探索形成近视防控“山东模式”。
临床与科研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2020年卫生技术人员达1067.8万人,但中医药卫生人员总数仅82.9万人。除数量上的劣势外,中药新药研发人员技术水平也不足,对中医药优势技术的遴选较少;中医药循证建设人才缺乏,在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实施中的指导性欠佳,中药新药上市后再评价与循证医学方法的结合不充分。”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王阶看来,一方面要培养具有深厚中医底蕴的临床人才,使之能够运用中医理论知识体系进行诊疗服务;另一方面要培养掌握制药新方法的技术人才,优化现有制剂配比技术。
把握特点是运用的“金律”
中药和化学药品分属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在作用机理、疗效评价以及原料来源等方面差异显著,因此需制定符合中药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政策措施。
“2021年年底,由湖北省牵头的19省市中成药联盟集采圆满结束,为全国中成药集采积累了有益经验。但鉴于目前中成药质量和疗效等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建议稳妥推进中成药集采。”全国人大代表、湖南时代阳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唐纯玉认为,中成药质控难、成本高,原因在于药材产地、采收加工、生产设备、制造工艺不同,其质量和疗效存在差异。独家品种即使有些功能主治相似,作用机制和疗效也不尽相同。她建议,对日均费用较低的品种,暂不进行集采。此外,对独家品种进行集采时也要合理分组,对于功能主治相似的不宜简单归于一组,避免直接进行降幅“比拼”。
中医药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蕴藏在中医药文献和临床实践中的理论精华、文化精华、知识精华和经验精华亟待传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加快推进活态传承,完善学术传承制度,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传承,实现数字化、影像化记录。
“我国现有国医大师90名,国家级名中医1800多名,省级、市级名中医更多。名中医学术传承档案是现代名医及其弟子从事医疗活动的真实记录,是名中医学术经验的载体,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广东省委副主委、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卢传坚指出,目前名中医学术传承档案还未形成比较规范的收集整理标准,需建立名中医学术传承文件归档管理规范,保障学术传承资料的保存、发掘、研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这是把中医药宝贵财富发展好、利用好的先决条件。
卢传坚建议,一方面,要出台相关标准,建立名中医学术传承档案管理规范,为各级中医医疗机构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工作标准;另一方面,要遴选学术机构作为名中医学术传承档案管理试点单位,与档案部门深度合作、双向联动,规范建立名中医学术传承档案体系并系统总结经验向全国推广。同时,可应用现代技术方法对名中医学术传承档案进行分类与标引,建立电子化的原始资料档案库,在提高中医药显性知识获得效率的基础上,确保中医药科技创新过程中的数据可溯源。
培育产业是振兴的土壤
把脉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并对症开方,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对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中药材产量2019年达到450.5万吨,中药材表观消费量444.0万吨。在庞大的市场需求面前,我国中药行业的市场规模约占全国GDP的0.82%,比重仍较低。”王阶介绍,药材种植面积约260.75万公顷,野生药用资源种植产业存在产量锐减、质量参差不齐、资源保护意识缺乏等问题。这些因素加深了供给不足与需求膨胀间的矛盾,危及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因此,要开发可持续化中药材资源,探索绿色发展新方式。”王阶说,第一是保护野生动植物生态环境,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从技术层面提高药用动植物资源的产量和质量;第二是从盲目的无序化种养到GAP规范化生产过渡,减少产品农药残留;第三是优化中药原料来源结构,探索中药有效成分和作用机理,寻找可能的替代药物或资源;第四是深入利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结果,推进道地药材基地建设,带动实施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
今年两会,民革中央的一项提案同样聚焦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发展。该提案指出,我国在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大力推进中医药产业现代化,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健康服务的内在需求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仍存在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规模小、不能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新需求等问题。该提案建议,加快完善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化体系,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规模。比如,扶持中医药养老及康复服务产业发展,统筹整合中医医疗与养老服务资源,鼓励中医医院单独举办或与社会力量合办具有中医特色的养老院或康复医院。
“一项针对北京市海淀区3841名老年人的调研表明,72.35%的老年人希望能在身边(社区或居家)享受中医健康养老服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肛肠科主任安阿玥认为,应将中医健康养老护理员纳入国家职业大典,使之成为养老护理员职业下设的一个新工种。
“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护理,使其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少生大病,恰恰是中医健康养老的优势。”安阿玥解释,中医健康养老护理员运用中医药(民族医药)理念、方法和技术等,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保养身心、预防疾病、改善体质、增进健康的养老服务,能够实现其健康延年的理想生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