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乡村振兴 夯实健康基石要精准把脉综合施策
□朱兆芳
“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是稳定巩固脱贫成效、持续提升农村发展质量和内涵的有效手段。在此背景下,须持续提升脱贫地区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强化医防融合服务模式,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完善兜底保障,继续采取措施防止因病返贫致贫,通过综合施策为健康乡村建设奠定基础。
乡村振兴时期,健康减贫政策措施要着力于持续提升新脱贫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笔者建议中央财政加强脱贫地区县域内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这包括开展脱贫地区县级综合医院临床服务能力建设,加大对县医院特色专科建设投入,重点加强县级医院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专科服务能力;结合“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开展脱贫地区乡镇卫生院能力建设;支持中西部地区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发热哨点,形成传染病等重大疫情防控基层服务网络;开展脱贫地区远程医疗和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居民健康监测预警系统,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工作效率等。
人才是提升脱贫地区基层服务能力的关键。脱贫地区相关部门有必要重新核定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人力编制标准,完善编制周转池制度,将具有执业资格的人才优先纳入编制管理,探索县级公立医院编制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的对接。在脱贫地区乡镇卫生院实施订单定向培养和全科医生特岗计划,保障全科医生与所在县级公立医疗机构同类岗位人员工资待遇持平,并通过县乡一体化,解决好全科医生特岗项目结束后的编制、岗位等问题。
在强化脱贫地区医防融合方面,一方面要加强公共卫生服务,针对全生命周期开展防治结合的健康服务;另一方面要构建以健康为中心的紧密型医共体,提供连续的健康服务。要结合健康中国行动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持续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特别是要全面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素养,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建立脱贫地区健康教育与促进网络。在脱贫地区开展慢病防治行动,在医共体内组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管理中心;结合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探索慢病全程管理签约服务包,并加强对慢病签约服务的考核评价。
要加强平战结合的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在脱贫地区县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建立标准化的发热门诊,设置平战转换的应急物理隔离区和观察室,在一般乡镇卫生院建立标准化的发热哨点诊室;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分级组建卫生应急队伍,确定急救应急物资的储备、负压救护车等配备,实现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在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全覆盖。
以农村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从资源、服务和机制3个层面进行整合,构建紧密型医共体。特别是在机制方面,统筹公共卫生服务资金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对紧密型医共体按照区域服务人头打包付费购买服务。通过经济杠杆促进医共体加强疾病预防,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有效衔接。
“十四五”时期,已经脱贫的建档立卡户,收入水平略高于扶贫标准或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低收入人群,是需要关注的重点人群。各方需理顺重点人群健康保障制度体系,逐步将脱贫攻坚时期多渠道补偿的特殊政策融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框架,并转变为普惠性措施,明确界定三者在重点人群健康保障方面的责任分工,逐步将重点人群医疗费用兜底保障列入医疗救助制度职责范围。
此外,要建立家庭调查制度和就医诊疗费用稽核制度联动的贫困识别机制,完善因病致贫评估标准,精准识别重点保障对象,并依托基层干部对原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等重点人群跟踪监测,实现重点保障数据库管理的动态调整,在此基础上综合施策。
(作者系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健康保障研究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