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农村医药网官方网站!
高瞻远瞩 全面推动中医医疗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2-04-10 17:12:2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浏览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 刘清泉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十四五”时期,将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健康医学优势,着力推动健全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规划》制定高瞻远瞩,定位准确,尤其是在医疗服务方面将重点解决中医药优质医疗服务资源总体不足、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仍较薄弱、中西医协同作用发挥不够、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和应急救治机制有待完善等中医医疗的核心问题,真正解决中医药事业发展最核心、最基础问题。

  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八大任务

  一是打造中医药高地。依托现有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推进国家医学中心(中医类)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推动中医优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和均衡布局。做强龙头中医医院,在疑难危重症诊断与治疗、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高水平研究与创新转化、解决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现代医院管理、传统医学国际交流等方面代表全国一流水平。

  二是启动中医特色重点医院项目。以名医、名科、名药带动中医医院特色发展,发挥辐射和示范作用。做优骨干中医医院,重点强化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办院模式和服务功能,补齐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短板,优化就医环境,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三是发挥县级医院作用。原则上每个县办好一所县级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下同),提升县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服务设施配置,中医临床科室、中药房、煎药室设置达到国家标准,县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设置中医妇科、中医儿科。到2025年,基本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80%以上的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

  四是推进中医馆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全部设置符合标准的中医馆,实现中医馆设置全覆盖。

  五是做实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力争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实施名医堂工程,鼓励有条件的中医诊所组建家庭医生团队开展签约服务。

  六是鼓励社会力量在基层办中医。鼓励社会力量在县域举办中医类别医院,发展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医院、护理院(站),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以中医特色为主的医养结合、康养结合、护养结合的医疗机构或养老机构,依托中医机构举办互联网中医机构,支持名老中医开办诊所,支持企业举办连锁中医医疗机构,保证社会办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和政府办中医医疗机构在准入、执业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

  七是实施名医堂工程。以优势中医机构和团队为依托,创新政策措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分层级规划布局建设一批名医堂,推动名医团队入驻,服务广大基层群众。

  八是健全其他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加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中医临床科室、中药房建设,有条件的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立中医病区和中医综合治疗区,充分完善了中医医疗机构服务体系,来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

  提升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

  一是扩大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总量。建设一批国家医学中心(中医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充分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推动中医药优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围绕骨伤、肛肠、儿科、皮肤科、妇科、针灸、推拿及脾胃病、心脑血管病、肾病、肿瘤、周围血管病等专科专病,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及时总结形成诊疗方案,巩固扩大优势,带动特色发展。

  二是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支持每个县级中医医院建设不少于2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提升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综合服务能力,到2025年,1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完成服务内涵建设,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1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设置“中医阁”,持续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便捷性。

  三是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依托现有资源布局一批中医康复中心,加强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在其他医院推广中医康复技术,提升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能力。到2025年,三级中医医院和二级中医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的比例分别达到85%和70%,康复医院全部设置传统康复治疗室,鼓励其他提供康复服务的医疗机构普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四是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建设中医医疗机构。修订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中医医院评审标准,常态化推进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工作,引导中医医院落实功能定位,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围绕中医治疗具有优势的病种,推广应用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促进中医医疗机构因病施治、规范诊疗。

  五是加强中医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健全中医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促进中医病案、中药药事管理等质控中心规范化建设。加强中药药事管理,落实处方专项点评制度,促进合理使用中药。持续改进中医护理质量,开展中医护理门诊试点,提高中医特色护理能力。继续推进中医医疗机构深入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

  六是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以病人为中心,探索总结中医综合诊疗模式、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模式、全链条服务模式,优化服务流程和服务方式。中医医院建设中医医疗技术中心,挖掘、整理、评估、优化、创新、推广安全有效的中医医疗技术。

  七是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完善省级中医医院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设置,提升县级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能力,建成县域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省、县两级中心应具备符合规范要求的师资、设施、设备。到2025年,原则上所有县域均应设置符合标准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

  八是完善中医药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围绕儿童、老年人、慢病管理等提升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能力,提高中医药健康管理率。推进家庭医生签约中医药服务,落实签约团队中医药人员配置,提高中医药签约服务的数量与质量。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强化医防融合,优化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到2025年,老年人和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分别达到75%和85%。

  九是切实做好基层中医药城乡对口帮扶工作。继续开展三级中医医院对口帮扶工作,采取驻点帮扶、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巡回医疗、专科建设、合作管理等方式,持续提高受援单位中医药服务能力、综合服务能力及管理水平。

  提升中医药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一是完善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应急响应机制。从组织管理到专家组成、技术方案等方面确保中医药第一时间参加并发挥作用,实现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组建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和紧急医学救援专家委员会及省级中医应急医疗专家组,在新发突发传染病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提供中医救治指导。

  二是按照平战结合、专兼结合、协调联动、快速反应的总体要求,依托高水平中医医院,布局建设覆盖全国所有省份的35个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依托基地组建中医疫病防治队伍,提升中医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发挥中医药在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的作用。

  三是指导中医医疗机构落实“四早”、“四集中”要求,进一步加强院感防控,落实疫情防控各项要求。加强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急诊科、肺病科、重症医学科以及符合生物安全二级以上标准的临床检验实验室等建设。

  提升中西医结合能力

  一是创造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快推进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的意见》《推进妇幼健康领域中医药工作实施方案(2021-2025年)》,研究制定符合中西医结合医院特点和规律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指南。将中西医结合工作纳入综合医院医院评审和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推动三级综合医院全部设置中医临床科室,将中医纳入多学科会诊体系,加强中西医协作和协同攻关。开展中西医结合学科(专科)建设,促进中西医联合诊疗模式改革创新。

  二是开展协作,深化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联合攻关。深化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项目,聚焦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老年痴呆和抗生素耐药问题等,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慢性病等中西医联合攻关。力争用5年时间形成100个左右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或专家共识,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

  三是打造一批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依托“十四五”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在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传染病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以及中西医结合医院中遴选一批高水平医院,完善中西医结合硬件支撑条件,实现中医和西医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打造一批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使之成为全国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中心、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推广中心。同时,开展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全面提升专科重点疾病质量和关键技术,辐射带动区域整体中西医结合水平。


 

排行榜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版权所有:农村医药报网

蒙ICP备16001043号-3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8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