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距北京冬奥会开幕仅剩1天。亿万观众都在期待着一场酣畅淋漓、激情四射的冰雪运动。其中,在京北第一高峰的小海陀山的半山腰,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尤为引人瞩目。
这里是国内第一条也是唯一一条符合冬奥会标准的雪车雪橇赛道。因其外形尤如一条银龙盘绕在山脊之上,被大家形象地称为“雪游龙”。冬奥会期间,这里将承担雪车、钢架雪车、雪橇全部比赛项目,产生10块金牌。
雪车雪橇比赛被誉为“冰上F1”,是冬奥会雪上竞赛中速度最快、危险性系数高、专业性强的项目。因其速度飞快,运动员一旦冲出赛道或撞击围栏,重者有生命危险,轻者出现肩部和四肢的损伤、脊柱的外伤、头外伤。以往比赛中,甚至出现过运动员飞出赛道死亡的事故。因此,要保障此间比赛的安全、顺利,不但需要运动员佩戴保护装置,精确控制自己的身体,还需要专业、高效、技术过硬的医疗保障。今天,我们就走近这里的医疗团队,探秘“雪游龙”里的医疗保障故事——
1.医疗保障团队来自哪里?
作为场馆保障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负责位于延庆区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雪橇、雪车及钢架雪车3个体育项目的医疗保障工作。
作为冬奥赛场上的“速度担当”,雪车雪橇项目的危险性高。相应地,这也对医疗保障团队的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严重创伤、多发伤的急救和重症感染、传染病救治,以及多学科联动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此次出征的54名医疗队员来自27个临床、医技等学科的核心骨干,既侧重于运动员受伤的创伤救治、骨外伤领域,还兼顾工作人员和观众的需求,安排了包括创伤、骨科、外科、急诊、内科等领域的专家。赛事期间,将分布于FOP10、FOP15、出发区、结束区、工作人员、观众区6个医疗站参加保障工作。
据了解,两年多来,队员们从了解比赛项目开始,反复模拟演练,顺利完成了三次赛事医疗保障任务,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得到了国际雪车、雪橇联合会医疗官团队的充分肯定。
2.医疗站为何要设立在这几个弯道附近?
“雪游龙”从上往下共设置了16个弯道,沿着这些弯道,医疗站的设置也很有讲究。首先是出发区医疗站,这里是运动员做准备和出发的地方,要求运动员有爆发力,所以运动员会出现一些肌肉拉伤、关节损伤等意外;再往下是FOP10医疗站,如果在螺旋弯的高点之前发生事故,这个运动员可能会停留在第10号弯的附近;再往下就是在15号弯的位置,是整个赛场的最低点,也就是速度最快的点,运动员时速可达每小时130到140公里,这也是整个比赛医疗保障的重中之重;再往下就是结束区医疗站,运动员在此属于爬坡的过程,速度在减慢的过程中会因失去平衡,而出现翻车翻撬的事故。
3.在“雪游龙”上救人,难在哪里?
这里的赛道非常窄,仅有1.5米宽。要在如此狭窄的赛道达到一个非常高的速度,一旦出现意外,运动员所面临的危险是非常大的。同时,救治医疗队员要在最短时间内赶到出事运动员所在的地点,但超长的弯道让寻找运动员变得不易。加之疫情防控要求,医疗队员需要穿着二级防护装备朝着运动员奔跑,行动敏捷程度要受到较大影响。此外,整个赛道从上至下都是斜坡,且是冰面,队员们需要套上冰爪,站在坡地的冰面上,用担架把百十公斤重的运动员抬出赛道,对队员的体力也是非常大的考验。
据介绍,比赛期间,医疗队员需要提前到达自己服务的医疗站点,全场穿防护服,随时待命。一旦赛道发生事故需要救援,要6~8人最快时间赶到现场。比赛均在户外完成,寒冷,也是医疗保障队员们面临的又一个考验。
赛道医疗保障任务,按早晚两班分成两组人员进行。早班一大早6时就出门,晚班回到驻地已是凌晨。医疗站没有卫生间,需要回到总指挥部解决。为减少上厕所,队员们出发前尽量不喝水。
4.都在一个场馆,队员竟然难相见?
整个医疗保障团队54名队员,按照高低风险医疗保障不同任务分为两组,分别服务赛道和观众两类医疗保障区。两组队员的工作生活区域不在一起。承担闭环外观众医疗站医疗保障任务的8名队员,在保障期间吃住和服务均不能与闭环内为赛道服务的46位同事接触。工作期间即使遇到,也只能“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这里有冬奥会中速度最快的项目
雪车,离不开“车”
雪橇,运动员是躺着的
钢架雪车,运动员是趴着的
医疗站是这样设的
在“雪游龙”上救人,我可太难了
全副武装,随时待命
都是一个团队的,见一面还挺难
“冰上F1”医疗保障团队